一、前言:i9-9900K终于上市 主流平台首次迎来8核
稍有资历的DIY玩家应该还记得2006年5月9日那天,Intel第二代酷睿处理器上市所带来的感动(第一代仅用于移动平台),Core 2 Duo处理器以极低的频率达到了前辈奔腾4处理器将近2倍的性能,而且功耗还降低了一半。
两年半之后的2008年11月17日,第四代酷睿处理器同时也是第一代酷睿i系列处理器i7-920正式发布,整合了内存控制器、全新的共享三级缓存以及对超线程的支持,使得Nehalem构架的第一代的i系列处理器性能几乎得到了整倍的提升,双核可以战胜老酷睿4核!
幸福来的太突然,然而消逝的也是如此之快,一切都恍然如梦!自此之后,Intel在挤牙膏的路上再也无法回头,十年过后的第八代酷睿处理器i7-8700K(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第八代酷睿i系列处理器)相比第一代的i7-920,在单核同频性能方面,提升幅度只有可怜的30%。
显卡领域,GPU开发公司NVIDIA在每一次更新制程工艺时都会研发出一款芯片面积更大的顶级GPU来狠狠击垮对手(TU102核心面积达到了恐怖的754 mm2)。
Intel则不同,i7-920芯片面积有300mm2,到了i7-7700K这一代就只剩下120 mm2,核心数没变,晶体管数量也没有多少变化(新增的那点点晶体管都被核显吃了),300mm2的芯片i9-7980XE被转移到了利润更高的发烧平台,售价15000元。
2017年2月AMD发布ZEN构架锐龙处理器之后,感受到了压力的Intel加速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在不到2年的时间内连续发布了三代酷睿产品,同时也主流平台延续了12年的四核策略也终于宣告破产,多核的时代的大幕已经消费者面前慢慢开启。
2018年10月9日,Intel正式发布了第九代酷睿处理器,共有i9-9900K、i7-9700K、i5-9600K三个型号,虽然依旧使用了14nm++工艺,但是还是带来了非常多的变化:
1、第一次将i9序列引入到主流桌面市场
其实十几年前酷睿i系列的时候,大家就等着顶级产品会冠以i9的名号,但是Intel一直学藏着它,直到去年的酷睿X系列发烧平台上,Intel才将十核心及其上的产品挂上i9。
此前的高性能移动平台上,顶级的8核心16线程也用上了i9,而这一次Intel又把它带到了主流桌面市场,足见对这些顶级产品的信赖。
当然了,由于主流和发烧产品线都有了i9,也都有i7,型号分辨起来可能会有些乱,但只要记住发烧级现在结尾都是X,主流则是K或者无字母后缀,就行了。
2、第一次为Intel主流消费市场带来8核心16线程
增加更多核心是Intel这两年的主要手段,几乎所有产品线都是如此。前几年的主流产品一直都是最多4核心8线程,八代酷睿来到6核心12线程,九代又一次跳跃到8核心16线程,可以更好地满足多线程、多任务需求,尤其是游戏的同时可以随意录像、直播。
3、第一次普及加速5GHz
之前的x86 40周年纪念版i7-8086K已经可以睿频加速到5GHz,但那是个限量版,i9-9900K则是第一次在全面上市的处理器上飙到5GHz,借助睿频加速技术2.0可以让单个核心运行在5GHz,这无疑是个里程碑的进步。
再加上酷睿架构一贯优秀的高频率和单线程优势,i9-9900K在游戏里绝对是无敌的存在。按照官方数据,i9-9900K游戏性能比上代同党产品i7-8700K提升10%左右,对比三年前的i7-6700K则可提升多达37%
4、七年来第一次用钎焊散热
Intel处理器上一次在内核与散热顶盖之间使用高级的钎焊散热材料,还是2011年的第二代酷睿Sandy Bridge,之后一直都是普通硅脂,再加上22nm、14nm工艺集成度高、芯片面积小、发热集中,明显影响了核心温度和超频。
钎焊散热(Solder TIM)也可以叫做焊锡膏,是一种液态金属性质的散热材质,导热效率更高,用上它可以大大加强处理器内部热量的释放,从而降低核心温度,既有利于更长时间运行在更高的睿频频率上,也有利于扩大超频空间。
i9-9900K、i7-9700K、i5-9600K三款K系列新品都用上了钎焊散热,而且都不锁频,可以自由超频。
i9-9900K依然使用14nm++工艺,三级缓存16MB(所有核心共享),基准频率3.6GHz,睿频加速最高5.0GHz,8核全开时也能达到4.7GHz,远远高于8086K的4.3GHz全核频率,目前国行售价为4999元。
关于i9-9900K目前市面上有太多的谣言,下面让我们来揭开面纱,看看它到底隐含着怎样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