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机器人技术差产品烂 何时与世界较劲
  • 尹航
  • 2017年05月15日 07:01
  • 0

与其它行业相比,机器人行业(本文只谈非工业类机器人,所以不涉及发那科、安川、KUKA、ABB等工业类机器人)两极化非常明显。为何这么说?

先以我们所熟悉的PC行业为例,不管联想、惠普、戴尔、华硕等等这些厂商在产品理念和定位上有何不同,其最终的产品在本质上并未有什么太大的差异。即便是拿这些老牌OEM品牌的产品去与一些不太知名的,诸如戴睿、中柏、博本等等这些小众品牌产品相比,其实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另外像汽车行业也同样如此,不管是丰田、本田、日产,还是通用、大众、克莱斯勒,亦或是长城、吉利、中华,它们所推出的产品虽有高低之分,但归根到底在功能上并无本质差异。

国产机器人技术差产品烂 何时与世界较劲

而放眼机器人行业,则似乎并没有如此准则。我们不妨举出三个品牌,相信大家就能理解这其中的含义:

第一个是近两年来全球范围内大火的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已脱离谷歌并被丰田收购),以及其研发出的各类足式(轮式)机器人。来几个动图感受一下:

国产机器人技术差产品烂 何时与世界较劲 Handle机器人:越过障碍并保持平衡非常难

国产机器人技术差产品烂 何时与世界较劲 Spot机器人:足式机器人保持平衡非常困难

国产机器人技术差产品烂 何时与世界较劲 Spot机器人:舵机、减速器控制力量拿捏物品对于机器人来说是个难题

第二个是颜值、造价、演出费皆位于高富帅中的高富帅行列的、由本田公司研发的Asimo。

国产机器人技术差产品烂 何时与世界较劲 本田Asimo类人型机器人

第三个是一组群像,多来自于中国本土,具体如下图所示:

国产机器人技术差产品烂 何时与世界较劲 搜索“智能机器人”关键字 显示在电商页面的产品

面对这三类同样被称为“机器人”的产品,相信大家对于机器人行业的两极分化已经有了概念:一方是以波士顿动力、本田等为代表的基于尖端技术研发而来的机器人,前者强调尖端技术,后者则与我们理想中的机器人更为接近;另一方看起来则更像是孩子们的玩具。所以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问题,机器人的意义是什么?这些“玩具”能不能被称为机器人?

说到这里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笑话”:

2015年我去第19届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赛做报道,其中有一家主打老年人陪护机器人的参展商。当时他们展出了一款老人陪护型机器人产品,工作人员介绍这款机器人主要有两个功能:

其一是通过语音识别与老人做简单交流;

其二是如果老人独自在家摔倒时,机器人会缓慢靠近老人,并对其拍照,之后将老人状态的照片发给与之绑定的手机APP,告诉家人老人可能出事了。

当时在场的所有人对第二项功能都非常关注,大家都在等待工作人员继续深入介绍这一功能时,现场却出现了一阵沉默。十数秒之后现场有同行小声问了一句:“然后呢?”

工作人员略显尴尬:“目前就是拍个照……”

总结一下就是,家里老人摔倒了,机器人通过摄像头检测到老人摔倒了,然后缓慢靠近老人,并给摔倒在地的老人拍了个照,然后发给了与机器人绑定的手机APP……

国产机器人技术差产品烂 何时与世界较劲

请问怎么助老?

其实从这次经历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机器人的功能距离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真正的价值依然没有被体现出来。市面上不少所谓的“智能机器人”,更像是打着机器人幌子的的“智能音箱”、或是具备语音识别技术的“大手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多这样的“物件”距离“机器人”这三个字还很遥远。

鱼龙混杂问题多多

以技术、应用价值高低为参照,时下机器人产品有三个极:

其一,是以波士顿动力为代表的“炫技”(无贬义)型企业,可以被看作是展现技术的极。无论是助其名声大噪的足式机器人,还是近期研发的Handle轮式机器人,波士顿动力将仿生学、控制论以及对伺服舵机、减速器等诸多层面的软、硬件应用都几乎做到了现在能够做到的极致。

其二,是以本田Asimo为代表的、未来或可定位为高端家庭、行业应用类的机器人,可以被看作是展现应用的极。目前国内做的比较好的这类企业有优必选、能力风暴等几家公司。

其三,就是存在问题最多、争议最大的那些挂着羊头卖狗肉的、所谓的“智能机器人”厂商。他们在行业乱世中做着投机倒把、混淆视听的事情。把语音识别、摄像头放到蛋形、人形、或者其它形状物体中当作机器人来卖,把攒机的方法熟练运用到做“机器人”上。这些厂商往往抱着一锤子买卖的心态,这个行业不行了就会迅速转型瞄准下一个风口行业,对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并不能够从推动技术层面、应用层面发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国产机器人技术差产品烂 何时与世界较劲 这样的机器人……

因此,对于机器人行业、以及机器人产品本身而言,前两类企业存在的意义不言而喻,而第三类企业,往往会在行业高速发展中——就像以往的PC行业一样——被逐渐清洗掉。

现下,消费类机器人产品的立足点在三个方面:

其一,陪护型机器人。

其二,服务型机器人。

其三,教育型机器人。

其中,挂着羊头卖狗肉现象最为泛滥的当属陪护型与教育型两类机器人产品。

陪护型机器人目前所能够具备的功能,正如笔者之前所讲的那次经历一般,非常有限。陪护型机器人的作用我想并不单单是加入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网络等功能,来与人对话、或者做一些图像监控类的事情。而是能够在突发事件中参与到诸如救助、建议、应急处理等实质性工作当中来。我想这才是技术到价值的最终体现。

比如陪护型机器人如果发现老人、孩子出了事情,能够在通知监护人的情况下做一些向急救中心的预警通知等工作,我想其实用价值会比现在更加受认可。

而教育类机器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鱼龙混杂。有些所谓的教育类机器人其实就是加入语音、摄像头、以及互联网功能的音箱。这些产品虽具备一定的教育功能,但能否被冠以“机器人”的名号,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此外,服务型机器人虽然相对陪护型、教育型机器人来说没有那么多滥竽充数的产品,但在实用性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服务型机器人已经能够基本做到自动壁障、拿捏玻璃制品、人脸识别、语音服务等功能,但由于市场化落地缓慢,加之造价昂贵,在外形设计上还很难做到像电影中展现的那样拟真。

国产机器人技术差产品烂 何时与世界较劲 图为:电影《太空旅客》中的片段,吧台服务员就是一台“终极形态”的服务型机器人

普通消费类机器人行业存在诸多乱象,但像波士顿动力、本田等等这样的尖端技术厂商,同样面临着不小的问题……

利益与基础研发间的悖论

首先来说波士顿动力。去年5月28日,丰田从谷歌手中收购了波士顿动力机器人公司。虽然谷歌没有明确出售原因,但从外媒披露的Google内部文件中可以看到:“难以在短时间内带来商业利益”以及“合作理念不一致”是谷歌出售波士顿动力的主要因素。

而丰田能够最终完成收购,主要原因在于波士顿动力与丰田在硬件上的契合,再加上研发人员、相关技术一并归入丰田,使得丰田从中能够获取可观的回报。

2015年底,丰台公司在Palo Alto投资10亿美元建立人工智能研究院。2016年1月,丰田研究院(TRI)正式在硅谷成立,其大部分研发技术与汽车有关,但另一个重要方向是家用人工智能产品,后者未来可能跟日本助老助残机器人业务发展有关,而丰田收购波士顿动力的主体其实就是丰田研究院。而从波士顿动力研发的足式、轮式机器人来看,其特性也对助老助残机器人研发有着推动作用。

国产机器人技术差产品烂 何时与世界较劲 丰田研究院收购波士顿动力,又领先了一大步

其实从波士顿动力被谷歌出售这件事情可以看到,时下具备尖端技术的机器人产品面临两大问题:

其一,研发时间长,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巨大。一旦与投资方方向不契合,那么就会陷入到泥潭之中。好在波士顿动力凭借卓越的技术能够从泥潭中迅速脱身。

其二,短期内很难形成商业化,带来商业利益。波士顿动力以及与其相似的研发团队所研发的产品普遍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从Atlas到Spot再到Handle,虽然这些产品都展现出逆天的技术,但造价昂贵、难以量产,很难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商业利益,这为其发展带来了诸多阻力。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本田Asimo。

Asimo与波士顿动力所研发的机器人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定位上都有很大的不同。Asimo的特性在于仿生和拟真,它能够将人类的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能跑能走、能够上下阶梯,还会踢足球和开瓶倒茶倒水,动作十分灵巧。不过相对于波士顿动力研发的各类机器人而言,Asimo更偏向于通过表演来展现技术特性。

因此,相比之下以Asimo为蓝本的人形足式机器人在目前的消费级市场就较为常见了,如NAO、优必选、能力风暴等都有相似形态的产品。

国产机器人技术差产品烂 何时与世界较劲 Asimo虽好,但造价高,不利于量产

然而Asimo本身却很难实现量产化,主要就是因为其造价十分昂贵。虽然本田始终对Asimo造价讳莫如深,但专家预估Asimo造价在400万美元左右。而其单场演出价格——此前有媒体披露——就高达10万元人民币左右。

因此从Asimo身上我们也能够理解时下相类似的机器人为何跟我们的理想距离有些远:

首先,想要达到Asimo同等的精准动作模仿,其造价必定不菲,对于一般的机器人创业团队或公司来说,很难从中获得维持发展和研发的收益。

退一步讲,即便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现下有多少家机器人公司具备本田的技术水准也要打个问号。在成本与技术双双面临壁垒的情况下,时下机器人产品真正能够做到名副其实的就屈指可数了。

其实从波士顿动力以及本田Asimo这两个案例来看,目前机器人行业除了面临两极分化、产品鱼龙混杂两大问题之外,第三个问题就是利益与基础研发之间的矛盾,这一点在国内体现尤其明显。

之前笔者采访中国航天院(涉密单位)某位研发人员时,他就感慨说:“现在想要安安心心做基础技术研发实在是太难了,即便是航天院这样的国家单位,很多时候都需要看到利益才会去做,而且也并不会给你很长的时间来做研发。”

其实,科技进步离不开基础技术、基础科学的突破。我国机器人产业为何难以出现像波士顿动力、本田、发那科、安川、KUKA、ABB等等这样的企业?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利益>研发”。所以现在在市场上能够看到的这些机器人产品,大多给人的印象就是加了语音识别的音箱、或者大手办,很多所谓的机器人厂商,其实是在用做电子产品的模式去做机器人,但这可能并不是机器人行业发展所需要的。

构建生态寻求技术利益平衡点

机器人行业步入消费市场不过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再加上这个行业的特殊性,使其与现有的绝大多数数码产品都有着极大的差异。相对于PC、手机等等这些常见设备而言,真正的机器人产品门槛非常高,绝不是现有的那些滥竽充数、坑蒙拐骗的东西所能代表的。

现在不少打着机器人幌子的产品套路单一,却能够对群众造成误导。把音箱、或人形态玩具加入语音识别和摄像头,再跟深度学习扯上边,最后美其名曰教育机器人、陪护机器人、宠物机器人等等,凡此种种皆与真正的机器人相距甚远。

人类之所以不遗余力的进行机器人研究,最主要的方向并不在于要将其娱乐化、消费化,而是力求能使机器人代替人类去做一些或无意义、或具危险性、或可起到辅助意义的事情。简单的娱乐化并不是机器人存在的意义。

国产机器人技术差产品烂 何时与世界较劲

替代人类做一些或无意义、或危险性高的事情是机器人的发展方向,而不仅仅是娱乐化

比如,时下的扫地机器人就是为了替代人去做扫地这件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再比如防爆机器人、高空作业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也都是为了替代人类去完成一些高难度、危险系数高的工作而研发出来的。

那么放到民用、消费类机器人领域,如何让机器人变得更有意义呢?

还是以之前的老人陪护型机器人举例。如果能够在提醒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帮助、救助老人的功能,如提重物、医疗辅助、助力、危急情况预警等功能的话,相信这类产品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尴尬。

现阶段,机器人行业其实能够完善的事情有很多,这对于未来整个产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一,让机器人设计更容易,能够有效控制设计成本;

其二,让机器人步入真正智能化,而非简单的语音识别;

其三,加强行业协作,促进生态构建,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从而让机器人造价成本下降,提高收益率。

其四,建立机器人开放创新平台,促进机器人技术标准化,推进国内外技术团队交流等,也是促进机器人产业走向高速发展的强心剂。

国产机器人技术差产品烂 何时与世界较劲 构建、完善产业生态链

此外,对于中国机器人产业来说,核心技术缺失是面临的最大问题。无论是伺服舵机、减速器这些关键硬件,还是诸如深度学习、仿生控制等这些技术、理论层面的环节,我国与日、美、德这样的机器人产业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过,国产圆珠笔头、国产C919大型客机、国产航空母舰都已取得突破,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突破又怎会遥远呢?


文章出处:ZOL

文章纠错

  • 好文点赞
  • 水文反对
观点发布 网站评论、账号管理说明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相关报道

最热文章排行查看排行详情

邮件订阅

评论0 | 点赞0| 分享0 |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