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农村那些空置的老房子,如果长时间没有人住,房子会坏得特别快,有的老屋甚至不出几年就有可能房倒屋塌。
这好像和我们的惯常思维有点矛盾,为什么有人住的房子寿命更长,没人住的房子反而先坏掉呢?是不是所有的房屋都这样呢?
房屋不维护,确实老得快
我猜你最容易想到的是人对房屋的日常维护。没错,很多农村的老房子都是用土、木、石等自然材料建造的,屋顶的瓦片也常常是小青瓦之类小块的、固定不太牢靠的材料。
这样的建造体系要想经久耐用,日常的维护维修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四川省阿坝州阿坝县的藏族夯土民居,屋顶晒台使用黄泥铺面,每年都需要进行修补,以确保屋顶的防水和平整。
土的墙体外表有细泥制作的抹面保护层,大约每隔十年就要整体修复一次,修复的时候村里的乡里乡亲都会过来帮忙,这也成为了乡村聚落中重要的公共活动和联络感情的纽带。
在云南昆明的大摆衣村,传统建筑大多是土坯房或夯土房。以前的村民门会用泥或者石灰抹面来保护土墙,再加上维护得当的小青瓦屋顶遮风避雨,土房子用上 100 年妥妥的没有问题。但墙体抹面每隔几年就需要维护翻新,屋顶的小青瓦如果被风雨或者小动物损坏,一定要及时修补。否则一旦雨水长时间沿着土墙持续冲刷,墙体受到严重的损伤,可能会危及房屋的安全。
在寒冷地区,大量积雪积雪也许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虽然大部分的建筑都会根据当地的气象数据进行结构设计,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积雪的重量。但如果建筑本身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再加上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不断加剧,空置的房屋被积雪压坏甚至压塌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除此之外,现在很多老房子也通水通电了,建筑内部的水管、电路等系统设备也需要日常的维护。
如果长时间没有使用和检修,可能会损坏,甚至引发火灾之类的安全事故,使房屋毁于一旦,这一点无论是老房子还是现代建筑都是如此。
传统社会中,人们用心地组织工匠,修缮房屋,把它当成一种生活方式,甚至一种仪式。这个过程不仅是对居住空间的营造,更是关乎归属感、尊严、荣耀的精神建构。
而现代社会和城市化的冲击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人的价值观,以往那些充满仪式感的建筑修缮工作如今在追求效率的现代人眼里变得麻烦,花费高,吃力不讨好。逐渐空心化的村落中,房屋也随着人们的离去而快速老去。
日积月累,生物的力量
生物可以适应环境,也可以改变环境,对建筑也是如此,很多建筑的老化是生物引起的。如果建筑采用竹、木、动物皮毛等有机材料建造,那么防霉防腐是重要的一环。很多传统木构建筑中都有火塘或者炉灶。
人们在室内生火取暖,熏烤食物产生的烟气会持续熏烤建筑内部构件,保持干燥的同时形成一层黑黑的保护层,避免构件发霉、虫蛀。
如果长时间没人居住使用,自然也就没有了这种“烟火气”,建筑构件会更快地腐朽。此外,白蚁的危害已经众所周知,如果不人为检查和及时干预,后果不堪设想。而在北美地区,萌萌的浣熊已经泛滥成灾。它们入侵住宅,破坏墙壁、天花板和屋顶,拆家能力比二哈还要强上数倍。
人们需要时常检查住宅周围的环境,修剪树枝,密封垃圾,防止浣熊入侵。如果已经无法自己处理,只能花钱请专业的公司驱离(这里顺便说一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浣熊并不是合适的宠物)。
植物的种子,也很容易随风掉落到屋顶或墙体的缝隙,生根发芽。如果没有人类的清理维护,大气中的灰尘、鸟类的粪便、垃圾都会成为基质,为植物提供生长条件。
久而久之,植物的根系会破坏屋顶和墙体,造成建筑的损坏。有些植物虽然没有直接长在建筑上,但如果距离建筑物太近,植物的根、枝、叶都有可能影响建筑。植物的地上部分掉落的枝叶如果长时间积累在屋顶,可能造成过大的负重。
植物的根系产生的一些化学物甚至会损害和分化建筑基础。比如十九世纪被引进欧洲的日本虎杖,是一种能开出一串串乳白色小花的园艺植物,但因为合适的土壤、气候和没有天敌的环境,被英国环境署列为了入侵物种,甚至得到了“房屋杀手”的别称。因为虎杖的根系非常强大,可以穿透柏油、混凝土、空心砖等材料。
任何一点缝隙都能成为它的生长空间,一旦钻入,就会在生长的同时将裂缝撑大,不及时处理的话很容易造成房屋漏水、管线破坏,甚至影响结构安全。日本虎杖泛滥的地区,房价也会下跌,人们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进行去除。
钢筋混凝土
就可以高枕无忧吗?
农村的老房子就像人一样,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小病小灾,需要细心照顾。有人照顾的房子用得久,没人照顾的房子坏得快,比较容易理解。
而城市里的现代建筑早已更新换代,使用工业化材料了,那么城市建筑没人住的话还会坏得快吗?的确,工业化材料的稳定性和耐久性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不需要像农村老房子那样经常维护翻新了,但如果长时间没人居住,依然会有不少的问题。
说到这儿笔者想起了前几年,父母搬到了我所在的城市,老家的商品房空着一直没人住。有一次妈妈回去办事,回到家一看,厨房的吊柜已经摇摇欲坠,台面也裂开了大口子。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其实除了对房屋进行检修维护,人的居住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让房屋内的温度和湿度维持在一个比较舒适的范围内。
虽然房子本身不会“感觉”到舒适或不舒适,但如果长时间没人住,室内环境会随着外界气候的变化而大幅度波动。夏天闷热潮湿,冬天寒冷干燥,反复的干湿循环,热胀冷缩,会导致室内的家具、装修材料、电器设备、管道产生发霉、开裂、变形、脱落等问题。
这还不算完呢!美国著名的科学作家和记者艾伦·韦斯曼(Alan Weisman)写过一本书叫《没有我们的世界》(The World Without Us),讨论如果人类突然消失,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他认为如果没有了人类,水和火会慢慢摧毁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暴雨会堵塞管道,洪水会流入地铁、地下停车场等低洼地区,腐蚀城市的根基。柏油马路和混凝土会因为反复的结冰和解冻而开裂。随着水分的渗入,混凝土里的钢筋将会生锈膨胀,最终撑破混凝土,让建筑破碎坍塌。煤气等易燃物可能泄漏引起火灾,没有消防措施的情况下,大火可能蔓延到成片的街区。
没想到在我们的心目中牢不可破的“水泥森林”在没有人的使用维护以后竟是如此脆弱,而塑料垃圾这样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东西却能在人类消失后继续存留数十万年。
更为危险的是那些储存原油、有毒化学品、放射性物质的容器,如果失去人的维护,可能产生破损和泄漏,对生态环境造成大量的污染甚至灾难。千百年来,人类和建筑早就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建造房子还是修葺房子,都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通过分工统筹,协力互助,在对居所的营建和维护活动中传承了技艺和智慧,也维系了凝聚力和归属感。
而到了现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咱们也要想一想,如何照顾这些人为建造,让千百万人得以容身的庞然大物,做一个负责任的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