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WD6400AAKS和WD3200AAKS以其合理的价格和出色的性能表现获得了读者的认可,我们转载存储时代的这篇评测是为了帮助读者更为深入地了解西数单碟320GB产品的发展由来和性能表现。
前言:
在垂直磁记录批量使用之前,许多专家认为硬盘已经进入到“风烛残年”的阶段,但是伴随着垂直磁记录技术全面普及,硬盘行业发展的风风火火,推翻了他们的论断结果。单碟容量从垂直磁记录最开始能够实现的188GB一直发展到现在能提供的333GB,在短短的两年之内,单碟容量几乎翻了一倍。单碟333GB很稀奇么?当然,四大厂商都要推出单碟320GB的硬盘就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希捷惯用双碟和4碟封装;日立则是坚持走3碟和5碟路线;西部数据则是双碟、3碟以及4碟全面发展;而三星的研发路线与西部数据基本相似。在垂直磁记录技术全面应用之前,单碟160GB曾是四大厂商共同的研发点——因为纵向记录技术最高的容量限制,想不撞车都难。
但是进军垂直磁记录技术之后,几个厂商“步伐”各不相同,这样就拉开单碟容量之间的差距了。最早采用垂直磁记录技术的是希捷的7200.10(750GB),单碟容量为188GB;日立又推出了单碟200GB的7K1000(1TB);西部数据和希捷几乎在同一时间宣布推出单碟250GB的产品(7200.10 250GB以及GreenPower 1TB);三星单碟333GB的F1(1TB)紧随其后高调发布;在2008年,西部数据和希捷又几乎在同一时间宣布已经开发了单碟320GB的产品,不过略有不同的是西部数据同时开发了双碟封装的产品,而希捷则是只有单碟封装的产品。三星的1TB硬盘已经是一款采用333GB的产品,调整一下磁道密度,单碟320GB的硬盘也离我们不会太远了,至于日立是否会推出单碟320GB的3.5英寸硬盘显然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情,推出1TB的7K1000以后,推出3碟封装的T7K1000(暂定名称)估计也不会太远了,我们唯一无法确定仅仅是日立会什么时候推出具体产品而已。
WD6400AAKS是首款双碟640GB的3.5英寸的硬盘
回顾一下使用垂直磁记录技术可实现的容量,就会发现四大厂商在单碟320GB重叠并非偶然。单碟188GB的产品因为与纵向记录可实现的最大容量差别不大,所以除了希捷之外再无他人采纳;单碟200GB也是如此,只有日立为了抢鲜推出1TB的产品才会采用这个容量,这还是受益于日立惯用5碟封装的产品抢占高端市场的习惯,否则这个容量将只可能存在于其他厂商的开发计划列表当中;单碟250GB是一个不错的容量切入点,但由于三星抢先发布了单碟320GB的硬盘,而日立又不会推出4碟封装的产品,希捷早已经有750G和500GB这两个容量,只是为了满足1TB和低端单碟250GB的容量,中端产品受益不大,所以250GB这个容量点上只有西部数据是真正的受益者——西部数据在250GB这个容量点上推出了250GB/500GB/750GB的产品,而对日立来说,200GB过渡到250GB的增长率也并不算高,所以250GB也注定是一个过渡阶段的容量。单碟320GB则是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容量点,无论是单碟200GB还是单碟250GB,增长到单碟320GB,容量增加了20%至40%左右,而且可以覆盖3碟和双碟的设计需求,因此希捷和西部数据都开始主攻这个容量点。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市场需求也是催生单碟320GB的一个重要因素。希捷的CEO认为:“人们在谈论BD赢得了战争,但是谁会关心呢?物理发行和电子发行的战争也结束了,失败者是BD和HD。”这个观点虽然是完全站在硬盘的角度出发去评论行业的发展,但是得出的结论确实反映了普通消费者的心态。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动辄容量就达到20GB一个的高清电影,还有什么理由让普通用户去购买500GB以上的硬盘呢?
单碟320GB诞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3碟封装的1TB硬盘制造成本显然要更低一些,即使不考虑高端市场的问题,单碟320GB的设计对中低端市场的影响同样不小。在单碟320GB这个容量诞生之前,单碟160GB是真正的市场主流。单碟160GB可以衍生出320GB覆盖低端市场,而更大的容量需求可以用单碟250GB的产品来解决,可以覆盖250GB到1TB的容量 ,但是这个容量区间存在空缺,也就是500GB至750GB这个阶段,用单碟160GB设计,过于浪费,而用单碟250GB设计,同样是浪费。现在最新推出320GB的产品则是 在低端市场取代了单碟160GB的市场地位,由这个容量衍生出的容量应该是双碟封装的640GB容量,这是一个全新的容量,填补了750GB到500GB之间的空白区域。对比750GB的硬盘,我们也可以发现双碟封装的640GB硬盘在成本上要明显低于3碟封装的750GB硬盘,而两者之间的容量仅差100GB左右,对习惯用硬盘存储大容量视频的消费者来说,这是一个好的信号,因为硬盘又要降价了。
[AA的新秘密——新标签也有新作用]西部数据两款单碟320GB的产品命名方式采用AAxS的规则,从一年以前,WD就开始启用AAxS这种命名方式。最早期采用AAxS的产品是单碟160GB的产品,随着技术的进步,单碟250GB的产品也来到了我们的面前,WD7500AAKS就是单碟250GB设计衍生的产品。与早期推出的AAKS相同的是,新推出的3200AAKS和6400AAKS依然与WD5000AAKS一样,属于Caviar SE16系列旗下的产品,不过略有不同的是最新推出的两款AAKS单碟容量已经达到了320GB。接下来我们要面对的问题是:与早期的WD硬盘相比,新推出的硬盘只有通过外观来分辨单碟容量,而不能通过产品编号来分辨单碟容量。
可能发生单碟容量混淆的两款产品
从外观上看,WD6400AAKS到是延续了5000AAKS的血统,顶盖的设计基本相同,都是凸起的半圆形与方形搭配的设计。3200AAKS的顶盖造形与前两款硬盘的设计风格完全不同,倒是与早期推出的WD1600AAJS相同——同样都是单碟设计的产品可以延续一样的外壳,这样可以更节省成本。
从左至右依次是1600AAJS、WD4000KD、WD5000AAKS
左侧是WD6400AAKS,顶盖造型与5000AAKS相同,右侧的3200AAKS与1600AAJS基本相同
在两款新的AAKS身上,我们发现了一些新的设计——WD的新标签。与早期圆形的标签不同的是新标签将硬盘的型号和对应的产品系列挪到了标签顶部。因为放弃了“D”型供电接口,统一采用标准SATA供电接口,因此标签上也取消了5V DC输入供电的标识,看起来更简洁一些。当然,我们还要说明一点,新标签可以很好的让我们识别出单碟320GB的AAxS与早期单碟160GB/250GB的硬盘。
上面的红线标注的是型号上移的LOGO,左侧的红框原来应该是显示电流输入的位置
如果按照惯性思维,WD3200AAKS在PCB的设计和底托的设计应该延续WD1600AAJS的设计,但3200AAKS却没有延续1600AAJS的设计,散热筋数量有所减少,显然是重新设计过。对比5000AAKS和64000AAKS,我们会发现PCB的尺寸基本相同,早期设计的5000AAKS和新推出的两款硬盘缓存的位置略有不同。6400AAKS延续了5000AAKS的血统,采用了相同的底托。简单来说,6400AAKS在设计上延续了5000AAKS的设计,而3200AAKS则是可以看作一款全新设计的产品,而并非由某些遗传因素组合得来。
PCB的造形相同,但6400AAKS与3200AAKS采用Soc设计,没有缓存颗粒
除了设计不同,6400AAKS/3200AAKS的主控芯片型号与5000AAKS也不相同
散热筋和底托的区别,左图为3200AAKS,可以看到底托有明显的下陷
测试平台
- 主板:华硕P5W64WPRO(Intel 955芯片组/ICH7R)
- 显卡:华硕9600GS
- CPU:P4 3.8GHz
- 内存:宇瞻DDRII 800MHz BY SPD
- 显示器:NESO 22LD2206W
- 散热器:九州风神悬翼版、九州风神潜龙甲硬盘散热器
- 操作系统:Windows XP英文版+SP2
- 对比硬盘:日立7K1000(1TB/单碟200GB/32MB缓存)、希捷7200.11(1TB/250GB/32MB缓存)、希捷ES.2(1TB/250GB/32MB缓存)、西部数据5000AAKS(500GB/166GB/16MB缓存)、西部数据1600AAJS(160GB/160GB/8MB缓存)
在320GB产品到来之前,我们接触到单碟容量最大的硬盘是250GB的产品,分别是希捷的7200.11(1TB)以及ES.2(1TB)还有西部数据的GP系列的先遣队(1TB)。去除WD的GP系列产品,希捷的两款1TB硬盘与同类前辈在持续传输率上相比,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单碟250GB的容量让这两块硬盘的外圈突破了100MB/s的大关。与之相比,单碟密度增长20%以上的320GB硬盘则是着实让人感觉100MB/s的外圈传输率似乎并不算高。3200AAKS的持续传输率达到了116MB/s的大关,6400AAKS的性能略强,外圈部分直到300GB的容量以前都始终保持在100MB/s以上,真是一组让人满意的成绩。
Barracuda 7200.11的传输率曲线,单碟250GB的外圈刚刚突破100MB/s的大关
7K1000的传输率曲线,单碟200GB的水平已经落伍了,外圈最高还没有到90MB/s
对比单碟250GB和单碟200GB的产品,单碟320GB的持续传输率分别增长了15%和27%左右,比早期推出的5000AAKS增长了30%左右,由此可见单碟容量增加后性能明显的提升。
(Winbench99与H2benchw采用的算法不同,Winbench采用1000进制与硬盘厂商算法相同,H2benchw采用1024进制与操作系统算法相同,因此得出的传输率数值略有出入)
在笔者印象中,WD的硬盘在突发传输率方面没有太明显的优势,这一项的冠军从来都是希捷的同类型竞争产品。就连很久不推出新品的日立,在突发传输率方面也要领先西部数据的同类型产品。不过最新两款单碟320GB的硬盘在突发传输率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对比早期的AAxS硬盘,新AAxS增长了11%左右,虽然比希捷的产品略逊色一些,但接口的突发传输率已经突破了200MB/s的大关。
突发传输率测试,WD两款新品的表现出色,这是因为新硬盘的接口能力得到了提升
H2Benchw的Interface测试包括平均读写、Delayed和Core test三部分,由于有持续传输考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两款单碟320GB的硬盘在速度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
从PCMark05的测试成绩来看,这两款硬盘的接口性能与希捷单碟250GB的产品已经没有早期AAxS那样明显的差距了,性能接近7K1000。
[综合性能测试——大缓存未必占优势]虽然只有16MB缓存,但是3200AAKS和6400AAKS的综合性能并不逊色于拥有32MB缓存的7K1000,在个别测试项目得到的成绩也超过了希捷的两款1TB硬盘。同为3.5英寸7200RPM硬盘,WD6400AAKS在系统启动(XP Starup)、程序加载(Application Loading)和日常使用(General Usage)的测试项目中都取得了比较靠前的位置,说明这款产品缓存与磁盘读取能力结合能力比较完美。同为单碟320GB的设计,WD3200AAKS的性能却略逊色一些,虽然强于其他几款产品,但与同宗的WD6400AAKS还是略有差距。
程序加载项目重点考察缓存,所以16MB缓存的WD6400AAKS并没有在7K1000面前占到便宜
这个项目重点考察缓存与硬盘读写结合的能力,所以7K1000的优势也就不够明显了
文件写入(File Write)测试再次证明了硬盘的写性能对缓存大小并不是十分敏感。只有16MB缓存的WD3200AAKS和WD6400AAKS在写入测试中的成绩要明显高于拥有32MB缓存的日立7K1000和希捷7200.11以及ES.2,当然我们不能忽略一个问题,持续传输性能在这项测试中占有比较大的地位,因此WD的两款新硬盘获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情理之中。
从设计上来说,WD3200AAKS与WD6400AAKS虽貌似同根而生——采用了相同的PCBA设计和相同的主控芯片,缓存容量也基本相同,但由于采用不同的开发思路(硬盘顶盖和底托设计明显不同),所以两款硬盘之间的性能还是略有差距,也许这是因为单碟设计的硬盘不同于多碟设计的产品,一些厂商习惯将两者分开对待。除此之外,固件版本不同可能也是造成两款硬盘随机访问能力不同的重要原因。WD6400AAKS的固件版本是01.03B01,而WD3200AAKS的版本是01.03A01。
不过即使综合性能不如WD6400AAKS,却不妨碍WD3200AAKS在中低端市场普及,早期推出的WD3200AAKS采用双碟设计,无论是成本还是可靠性都不如新推出的3200AAKS,至于价格,更是无需多言,在少一张盘片的制造成本面前,老版本的3200AAKS成本劣势相当明显。WD6400AAKS性能出众,而且是一款填补硬盘真空地带的特殊产品,应该会获得比较理想的销量。在此之前,3.5英寸硬盘的容量在600GB这个容量一直是一片空白,500GB容量以上就是750GB,而现在640GB这个容量出现将会很好的填补这块空缺,对高清用户而言,这款产品的性能和性价比都是上上之选。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相信已经推出单碟320GB的希捷也会很快推出640GB的产品来抢占这块市场,而日立单碟320GB的产品也是不会离我们太远,让我们期待四大硬盘厂商在320GB的较量吧。
后记:
感谢战羽对WD6400AAKS和WD3200AAKS的测试,相信很多读者看了测试会对测试项目的意义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而对于6400AAKS和3200AAKS,尽管在性能上其确实有令人惊艳的表现,然而在诸多用户中也流传着诸如“批号带来的静音表现和支持项目不同、开启AAM带来的性能损失”等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同时摘录了一篇读者测试希望可以使读者从另外一个侧面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测试来自于复旦论坛Hardware与PC版块),以下是测试原文:
测试环境基于NF4-U,项目:HD Tune: WDC WD6400AAKS-65A7B BenchmarkTransfer Rate Minimum : 53.9 MB/秒Transfer Rate Maximum : 111.0 MB/秒Transfer Rate Average : 87.3 MB/秒Access Time : 16.0 msBurst Rate : 146.0 MB/秒CPU Usage : 7.3%
已经安装好了系统,用HD Tune pro的AAM调节功能测试,静音模式下默认128时寻道15.4-16.1ms,声音相当微弱。关闭AAM后调成最大254,寻道12.6-12.8ms,噪音提升非常明显,寻道噪音大概有前者的2倍甚至接近3倍。个人觉得这点性能损失比起这个噪音来说还是值得的,如果买的是00的零售版本,估计我也会调节成静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