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数字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已经不是件值得惊讶的现象。从1971年进入所谓「信息时代」,至今已数十年,数字数据持续的累积成长未曾间断。 回顾80年代,令人耳目一新的Mac OS®和Windows® 的复杂文件与电子表格取代简单的ASCII文档,掀起一波存储媒体演进风潮,从当时短暂存储用的5¼英寸360KB软盘晋升至3½英寸1.44MB软盘。在那十年中,IBM推出世界首颗GB等级的硬盘-IBM 3380,该产品的问世让存储行业的语言随着时代脉动不断前进,很快GB取代MB成为存储市场的主流单位。 这股狂潮仍不断向前推进。推陈出新的影音档案与日益精进的运算技术,促使存储容量需求向上攀升。然而,现今数字数据暴增的速度明显不同于以往。 我们俨然进入另一个存储容量巨增的新时代。「信息时代」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因特网时代」。如今数字数据如影随形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形态。这些数据不仅存储于笔记本电脑与桌面计算机,也存在于各种广泛应用的消费类电子产品中,例如数字相机、手机、数字摄像机、车用导航系统、游戏设备、数字录像机 (DVR)、随身音乐播放器等等,都代表了相对庞大的数据量。除了部分装置内建固态硬盘 (SSD) 之外,大多数的装置皆采用传统硬盘。但这些装置终究会跟容量更大的硬盘存储系统互动,因为使用者需要读取、连接与分享其中的档案、音乐、游戏、影片、数字电影或相片。
数百万数字内容制作者的需求,令今日数字数据陡增,这些作者包括摄影工作者、游戏玩家、音乐迷、电影爱好者和研究员等,将他们的档案、影像、音乐、娱乐、兴趣、爱好、研究、数字内容等都放进收藏柜的「数字盒」中。这些庞大需求自然引发数字数据飞速增长的连锁效应。如今这个数字盒已从乙太网络的虚拟收藏柜延伸至因特网,让数字内容生产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同事、朋友、家人或任何特定对象互相分享与讨论信息。从生活点滴的分享到透过电子邮件传送的大型会议简报,这些数字数据将会不停地从一部硬盘被复制至另一部硬盘,使个人硬盘与公司服务器的数据存储量持续增长。 不过,更令人大开眼界的还在后头,现在我们所拥有的这些大型档案只不过是个开端,光是放眼近期内的发展,即可发现将出现更大档案,例如未压缩的数字音乐、数字电视 (DTV)、可供下载的高分辨率电影甚至是交互式3D视讯影片,都将一一接踵而来。 未曾间断的数据存储量增长或许不是新发现,但该现象背后的因素才是重点所在。这波势不可挡的趋势核心汇集三项重要因素:「文化」、「容量」与「内容」,在这三股力量交互相乘之下,碰撞出一个存储数据的全新视野。当然,这又是一次新旧语言更换的时代。
是该挥别GB,迈向TB的时代了。 世界正在改变,让我们一起迎接「千G时代新纪元」! 千G时代新纪元内容 据知名市场情报研究中心IDC指出,截至2007年为止,全世界数字数据总量约达2.81 EB (Exabytes),即为281万TB,IDC表示这个数字远多于全宇宙的星斗数量。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IDC还预估该数字每五年会增长10倍长,也就是15年内会超越全世界的原子数量。
无可否认地,当你环顾家中个人计算机硬盘、TiVo® DVR硬盘或车内导航系统硬盘的可用空间时,可能很难把这些冷冰冰数字联想在一起。换个方式来说,根据数字时代全球每人制造数字数据的速度看来,每五年后计算机硬盘容量得比现在大上10倍才够用,也就是说,现今内建500GB的标准硬盘配备,到2013年就得晋升为5TB。那么,千G时代新纪元里这些猛增的数字数据到底从何而来?包括文件、电子表格、简报等传统商业数据仍以一定速度持续累积,基本上每天以两倍速度增长,因为依照目前操作习惯,无论是公司或个人,都会定期备份和封存数据,但这还只是表面现象。 电子邮件和因特网:就以数字通讯这个千G时代新纪元中最浅显易懂的例子而言,电子邮件在这二十年间已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中,但却没有人会认为这项数据需要以TB存储单位来计算,毕竟一封没有附件的电子邮件根本不大,文字内容加上图片或其他附加数据类型,档案大小可能只需以KB来计算。不过,若是注册Gmail™,Google™即会提供大约6.7GB的免费存储空间 (想有更大存储空间,只要付费加入顶级服务即可)。就Google预估目前拥有的9千万名注册用户来算,这些不起眼的小邮件共需超过600,000TB的存储空间。
当然只有极少数Gmail用户真的用尽Google所提供的存储空间。但这却是Google的目标,也足够Gmail用户存储所有往来邮件,因此Google从2007年2月起即将容量提高6倍之多。然而,即使Gmail的电子邮件数据存储量已经很大,但它的注册人数却只能排名第三,远远落后Windows Live Hotmail与Yahoo®,这两大网络邮件服务业者各自拥有约2亿5千万名用户,电子邮件数据量高达上百万TB。当然,基于邮件安全和备份考虑,所有邮件数据全部备份,因此,这些小邮件也就累积成数百万TB存储量。
然而,电子邮件只是因特网上庞大数字数据从一个硬盘转移到另一个硬盘过程中的一小部分。根据2008年3月《纽约时报》的报导指出2,因特网上的数字流量年增率为50%,预计未来三年内累积成长率将达4倍之多。这都归功于与日俱增的媒体数量,造就今日万维网 (Word Wide Web) 有如此令人着迷与多样化的视觉享受。 数字影像:基于诸多实际用途,数码摄影已取代昔日底片地位,并使现在的相片和影像分享 (无论是纯粹个人兴趣或基于任何商业目的) 简单得像按鼠标一样。IDC指出3,2007年全球数码相机与具有数字相机功能的手机总数已超过10亿,而今只剩下不到10%的静态影像是以底片拍摄。根据IDC《2008-2012 Digital Camera Forecast4》(2008至2012年全球数字相机市场预测) 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数码相机销量达1亿3千1百万台,与2006年相比增加24%,预计2008年销售量可上看至1亿4千6百万台。
若与一般电子邮件的大小相比,一张数码相片自然大上许多倍,不过,消费型相机所拍摄出来的相片档案大小多半小于1MB、2MB。但光以每台相机拍一张1MB大小的相片来算,每年10亿台相机所拍摄的相片即需1,000TB的存储容量。再以上述1亿4千6百万台新买的数字相机来看,每一台拍一张相片,每周全球即再需约146TB的存储容量,每年则超过7,500TB。 数字音乐:数字音乐不仅造就数字数据的增长,也使曾走过荣景的广大音乐产业再度掀起热潮。一份由全球知名消费类产品与零售市场研究分析机构NPD集团所作的研究报告指出5,2007年全美地区有“2900万名消费者取得合法数码音乐……相较于前一年增加500万人以上”。该公司认为,这对音乐市场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因为付费下载模式逐渐普及化,反观无营收的P2P数码音乐共享市场却于2006年呈现停滞。然而,实体CD销量却急剧滑落,连带打击整个音乐市场传统营销模式和产品控管。 无论是下载MP3档案或购买CD,数字数据终究以硬盘为其存储依归,而且数量与日俱增。下载MP3档案通常先直接存入计算机硬盘,再存入数字音乐播放器,且消费者对其所购买的CD也是依循这种模式,亦即先取出CD中的音乐,再存入笔记本电脑或桌面计算机,之后转入内建固态硬盘的数字音乐播放器,甚至再存入家中的视听媒体中心,以便从家中各个角落享受音乐,或是透过因特网与好友分享音乐。 若进一步展望数字音乐未来发展潜力,存储需求将会更可观。MP3档案就其字面定义而言,就是经过压缩并存入硬盘的数字音频文件,但是压缩过程使音质失真,最明显的就在高低音的质量。不过由于其可携带性、可从网络上传或下载以及方便性等好处,音质失真在这几年已是可接受的缺点。然而MP3的音质确实无法与具立体声效的音乐光盘相提并论,且相对于录制在蓝光CD上未压缩的环绕立体音质更是相形失色。随着数字音乐播放器临时存储容量与硬盘容量同时提升,消费者的期望也随之提升,不仅要求更精进的压缩技术、更多音频数据,当然还有更多存储容量。 数字影片:对带宽和存储容量要求最多的莫过于数字影片。即使是一般人录制的小短片都可能产生GB的文件大小。据《纽约时报》6的报导指出,光是YouTube™一家公司所用的带宽即超越2000年整个因特网世界所需带宽,从该数据即可明显看出,数字影片数据量之大远胜于其他任何数据类型。 然而,YouTube档案皆为高度压缩的视讯档案,其存储需求并不能确实代表其他数字影片类型。举例而言,不管是TiVo、Sky+ Box装置,还是其他数字录像机,即使选用画质最低的设定,录制一小时节目仍需1GB的内建硬盘空间;若选用较好的画质设定,存储空间则多出4倍,但这还只是录制标准分辨率的节目;若要录制高分辨率节目则需近乎10倍的存储容量,即为每一小时节目约需9GB存储容量。现今TiVo最顶级录像机只能录制30小时的高清电视节目,而基本款型号则可录制80小时的标准分辨率节目。当然,到了2009年2月,随着全美地区更多家庭转换成数字电视 (DTV) 中的高清电视格式之后,局势又会有转变,可想而知的是已经形成了TiVo硬盘的售后市场商机。 再以数字摄影机所录制的标准DV格式或高分辨率的高清视频(HDV)格式而言,若连同声音与Metadata (元数据) 一起合计,每秒约产生36Mbits至4.5Mbytes的数据量,也就是每分钟约270MB,而每小时约16.2GB,大约为TiVo设备的16倍。 这些存储数量的确惊人,但一般消费者只要平均每周录制一小时影片,或收藏一系列电影就远胜于上述的数量。就如同音乐CD销量不敌在线下载音乐一样,现在有许多网站,像是Net?ix®、Blockbuster™、CinemaNow等,都提供在线下载完整影片的功能,方便消费者存储至计算机硬盘。如此看来,数字摄影机录制的几分钟短片,加上以GB存储单位计算的电影,很快地每户家庭所收藏的影片量就即可达到千G时代新纪元的境界。 千G时代新纪元容量 由于大型媒体文件类型的盛行,外加衍生这类档案的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推陈出新,存储硬盘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根据前文所提的IDC报告指出7,2007年个别时间里,数字数据量超过了所有的数据存储容量。 这意味着资料正在流失吗?答案既是否定,也是肯定。IDC表示,并非所有数据都具有长期存储价值。例如许多从网络上加载网页浏览器的数据,可能根本没有存入计算机主机,或者只是以暂存盘形式存在于网页浏览器缓存文件夹中而已。这些缓存文件让网站更快,为终端用户提供更好的浏览过程。 同样的,不同的电子邮件、图像、音频文件与音乐、视频影片各有其不同程度的长期存储价值。碍于有限存储空间,使用者常被迫斟酌长期存储价值,删除一些无法确定未来是否会有用的的档案。进入千G时代新纪元之后,即可轻松增加硬盘容量,不仅比过去更符合成本效益,且使用者也不必再耗费时间烦恼哪些数据、文件、影像、歌曲、电子邮件或其他记录具有未来保存价值。有鉴于美国沙宾法案 (Sarbanes-Oxley Act) 对财务报表公开重大财务和会计信息所颁布的新规定,以及一些医疗隐私权规定 (如HIPAA),如今许多公司已经清楚知道要如何判断档案的价值。他们大多选择提高存储容量以避免风险,其实有什么理由不这么做呢? 日立环球存储科技 (Hitachi GST) 预估硬盘市场今年将出货5.5亿块硬盘,且根据IDC对于数字数据快速成长的预测,硬盘的单位出货量将持续攀升,个人用的硬盘容量也会相对提高。幸运的是,整个存储产业的磁录密度一直保持着即使不算是突出,也可称为持续的增长。磁录密度指存储表面上每平方英寸面积内所能存储的数据量。经过50年的发展,硬盘磁录密度从1956年IBM史上首块硬盘 (RAMAC) 的每平方英寸2,000单位 (bit),至今已提高1亿倍之多,磁录密度每年保持显著且稳定的40%成长率。 2007年初,日立发表全球首款1TB硬盘3.5英寸Deskstar 7K1000,磁录密度每平方英寸超过178GB。紧接于2007年底,日立东京研发人员展示新纳米记录技术,预计未来磁录密度将可提高至每平方英寸500GB,将使目前存储容量大幅提升4倍,桌面计算机3.5英寸硬盘与笔记本电脑2.5英寸硬盘分别可达到4TB与1TB。 促使磁录密度稳定向前跃进的重要先进技术之一是垂直记录技术 (PMR),成功取代传统纵向记录技术 。两者的差异在于盘片表面上的数据单位记录方向。纵向记录是将数据单位记录方向水平地排列,与盘片表面平行;而垂直记录改变数据单位的排列方式,以垂直方式记录在盘片表面 (这就好比骨牌直放与平放在桌面上的不同),这使得日立可在相同表面面积上容纳更多晶粒。更重要的是,这种新排列方式能采用更小晶粒,如此一来即可大幅提升硬盘容量,使硬盘产业逐渐由GB转向TB。 展望未来技术发展,一些应运而生的硬盘技术,如离散磁道媒介 (Discrete Track Media,DTM)、规则媒介 (Bit Patterned Media,BPM) 及热辅助式记录 (Thermally Assisted Recording,TAR),有可使目前微小晶粒变得更小,这代表着硬盘容量又将因此变得更大。初步预估DTM可使磁录密度提升一倍,而BPM则可让磁录密度提高至10倍之多。 存储空间成本:为何需要用到1TB如此庞大存储容量?这也是每次存储容量提升时最常被提出来讨论的问题。过去即使是1GB硬盘也被一般计算机用户认为是太夸张,不过这毕竟是数码摄影、高分辨率传播及MP3随身听出现之前。然而早期数字影片用户倒已清楚窥探到未来的发展,但他们恐怕无法预测到消费类数码摄像机会在十年后如此盛行,或者YouTube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就促使因特网带宽提升一倍;对他们而言,清楚可见的是影片所占用的存储空间很快就占满1GB。难道对使用者来说,100GB太大吗?目前市场上几乎找不到一部新计算机的系统硬盘只有100GB,因为这样根本存放不下10亿台数字相机的存储量,也无法存入打垮整个音乐市场的数字音乐播放器的数据量,更不用提数码摄影机数小时内就能生产出比100GB还多的数据量。 虽然两个500GB硬盘或四个250GB硬盘,与1TB硬盘的功用是相同的,但实际占用的空间与电力需求却大不同。实际放置空间会产生相关成本,无论是需要较大的计算机外壳容纳多个内置硬盘,还是文件服务器实体大小与放置服务器所占用的空间,这些都会影响成本。越多的实体硬盘代表需要占用越多空间,要在越低温环境下运转,还要更多联机配备与电力供应。当然,另一种极端情况是,笔记本电脑却没有空间应付这些问题。 千G时代新纪元文化 不管运用任何评估方式,所有结论都显示因特网未来持续成长的速度十分惊人。有越来越多新加入因特网的使用者,例如巴西与中国的使用者。据www.internetworldstats.com指出,从2000年到2008年,中东地区因特网使用人数增长率高达1,176.8%;从非洲到澳洲,全球每个小时都有新用户涌入网络世界。 许多全球性研究纷纷指出,最普遍的在线活动仍以传送电子邮件为主;除此之外,网络搜寻 (不论是搜寻新闻、体育赛事分数、天气、地图指引、购物、旅游信息或医疗咨询) 则是另一项吸引人们上网的强大动力。 尽管现今在线预订旅游行程已成为一项相当成熟的网络应用,然而一些新兴的网络活动,例如影片的在线观赏、共享或下载也逐渐成为热门活动。许多人相信,一些社群网站 (social networking site), 包括FaceBook™、MySpace.com®、Friendster等,才刚开始展露其推动在线沟通与活动的真正潜力,! 随着网络应用每天以指数型的速度增长,现今我们用以连接网络的装置其外形、大小、颜色、功能也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不断成长与变化。这种发展潮流势必大大影响我们在网络世界里创造、存取、共享、存储的数据量和价值。 2008年5月日立环球存储科技与KRC Research共同执行一项研究调查8,此调查针对英国、中国及美国的消费者行为,包括数码设备使用、取得并存储数码内容的类型与数量、以及消费者赋予其数码收藏内容的具体金额价值与情感连接程度,调查结果发现许多令人深思的现象。 研究证实,目前全球消费者所使用的数码设备数量正急速攀升,其中又以手机相机和MP3随身听的成长最为强劲,其他如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数字录放机、可携式影片播放器、PDA等也持续渗入每户家庭。随着数码设备的增长,存储容量也逐渐升高,调查数据显示如下: 目前一般英国消费者平均存储502首歌、466张图片、14部影片以及8款电玩游戏 美国消费者平均存储907首歌、924张图片、25部影片以及7款电玩游戏 中国消费者则平均存储:1,311首歌、3,083张图片、24部影片以及22款电玩游戏
从全球整体来看,年轻族群 (18到24岁) 对于数字媒体的需求最为迫切,特别是音乐:中国年轻族群平均拥有3,195首歌,而美国与英国的年轻一族则分别拥有2,065首与1,056首。
此外,不仅消费者存储的数据量与日俱增,就连内容价值也创下新高。举例而言,据日立与KRC合作2008年5月的调查指出,美国消费者平均每人所拥有的数字内容价值为$1,660美金,这项数据相对于三年前日立与KRC所执行的相同研究提高46%;中国消费者平均每人存储的数字内容价值约为人民币4772元(约$691美金);而英国消费者则拥有价值约660英镑(约$1,185美金)的收藏内容。 调查也显示,消费者对于其数字数据的情感连接十分强烈。近半数 (46%) 拥有数字装置的美国女性认为她们存储的数据为「无价」或「非常宝贵」;关于存储空间需求,受访者大多回答希望能有「永远用不完的存储空间」,比例分别为美国25%、中国28%与英国20%,这种需求就如同人们对于衣柜空间的需求一样,永远感觉不够用。
调查结果与统计数据清楚证明「链接世代」(connected generation) 的存在,事实上有人甚至认为现在应该称为「超链接世代」(hyper-connected generation),因为这个时代不仅投入网络世界的时间越来越长,而且我们所用的各式各样设备也互相链接,这不但是个不争的事实,更是普遍存在的生活形态。因此,对大多数人而言,没有计算机、没有手持数码设备的生活,虽然简单无扰,但却是难以想象。 根据美国研究机构TDG预测,消费性电子产品所衍生的个人内容将于2010年攀升至2TB,这项数据与IDC预测五年后数字数据将成长10倍的说法不谋而合。现今消费者购买的计算机配备了250GB至750GB不等的硬盘,依现在的标准来看或许够用,但想想上述两家研究机构所提出的预测,再过几年新买的计算机就会是1TB至3TB的硬盘,到时候消费者将随意存入未经压缩的数字音乐、高分辨率电影、自行录制的影片与数码相片。 结论 就本质而言,「千G时代新纪元」可说是一种科技现象。现今硬盘存储容量能屡创新高,归功于科技上的重大进步与创新,例如「垂直记录技术」,这项惊人的记录方式正是存储产业数十年来不断努力才做到的成就。 存储产业所创造不凡成就也连带推动其他科技领域的发展,现今硬盘存储容量更成为许多应用领域的核心要件,使得这些应用领域能够深植于我们日常生活,甚至让我们将其存在视为理所当然。以Google为例,它被公认为全球最大的硬盘用户之一,这意味着如果没有高容量、高速、高可靠性的硬盘作为其诸多服务的推手,Google也无法造就今日的成就。 但这一切并非为了追求容量而创造容量需求。现在各种琳琅满目、吸引人们想马上拥有的内容相继出现,而且人们对内容的需求速度也快得惊人。高分辨率规格的静态影像、动态影像、数字影片,还有最爱的网站、电视节目与电影等,如今已成为我们收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全部都是我们想要的,而且马上就要!无论这些数据是存在随身装置、笔记本电脑,或是存储在其他位置上的数字数据「卷标云」(cloud) 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在硬盘上创造、存取、封存、备份这些内容。 「千G时代新纪元」更是一波文化潮流。它无所不在地出现在家中、办公室与学校,甚至我们生活周遭任何角落皆可感受其存在。这股新文化潮流是前所未见地重视数字信息的吸取,在加上我们乐于分享一切,不论是相片、影片、音乐、研究成果、建议看法、意见、信息与商业交易等。而且,我们的分享并非局限于亲朋好友,而是每天24小时与全世界分享,与网络上所有同好一起分享。 我们要的不只是强大的运算能力,让我们能将一切数字内容和个人生活点滴与特定对象分享的灵活性,我们还需随时随地使用我们的数字数据。想在意大利网咖店里预订旅程中下一个城市的旅馆吗?当然没问题!去迪拜出差想透过虚拟专用网 (VPN) 读取报告吗?轻而易举!无论我们身处何处,也不论时间早晚,或者任何我们想分享对象,数据始终存储于硬盘中,等待我们随时取用。 另一个反映「千G时代新纪元」的文化特色为语言词汇,就像过去MB取代KB,GB又取代MB,如今又是一个淘汰更换的时刻。是该挥别GB,迈向TB的时候了。 世界正在改变,让我们一起迎接「千G时代新纪元」! 如欲了解更多千G时代新纪元的相关信息,请浏览 www.hitachigst.com/TeraEr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