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日新月异的处理器技术是拓展应用模式、改善用户体验的助推器,那么英特尔的“Tick-Tock”战略就是牵动整个半导体行业飞速前进的火车头。每两年更新一次硅制程技术(单数年),每两年更新一次处理器架构(偶数年),使得英特尔每年都能为这个行业带来惊喜和活力。在经历了里程碑式的45nm制造工艺和Nehalem架构后,09年问世的32nm制造工艺则相对低调,一年的默默耕耘让2010年1月发布的英特尔新酷睿处理器家族在主流市场迅速站稳脚跟,同时亦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处理器技术端的领先优势。不过,在竞争对手还未来得及喘息之际, 2011年1月,新一代英特尔处理器架构(研发代号为Sandy Bridge)不出意料翩然而至,个人计算领域的又一场革命一触即发。
浑然天成的CPU+GPU融合
Nehalem架构之所以被称为工程美学的里程碑,缘于其全新的QPI总线和高度整合架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数据通讯能力和高效指令执行效能。不过,纪录本就是用来被打破的,Tick-Tock的钟声不断宣告着新的王者,并让曾经的辉煌作古,英特尔乐此不疲。Sandy Bridge,这个被翘首以盼数年之久、终于莅临天下的王者,正是集目前英特尔之大成的巨作:拥有业界领先的32nm制造工艺和顶尖的融合微体系架构,无论从性能表现、处理器集成度、功耗平衡还是执行效率方面都再一次实现了飞跃。英特尔新酷睿处理器家族已经为我们带来了惊喜,而基于Sandy Bridge核心的第二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家族,凭借其强悍的智能表现和视觉体验,将带来更多令人激动人心的亮点。
2010年初发布的英特尔新酷睿处理器首次实现了处理器内置高清显卡,极大扩展了处理器的职能范畴,同时也为高度整合的新酷睿平台带来了更多机会。美中不足的是,由于英特尔第一代高清显卡依旧采用45nm制造工艺,并未实现与32nm的Westmere核心的彻底融合,只是同时封装在同一块处理器中。
Sandy Bridge的问世,彻底革新了这一做法,为我们呈现了一颗在技术上几近无暇的作品:新一代32nm图形处理核心被完全融合到了处理器之中,传统处理器的概念被重新定义。由于图形处理核心与处理器内核共享最后一级缓存Last Level Cache(由于可被显示核心访问,因此过去的三级高速缓存也称为LLC),全新设计的高速环形联通架构实现了处理器内核、核芯显卡、LLC缓存和内核管理中心的完全互通,高速双向环形数据访问令处理器内部执行效能大幅提升;借助Sandy Bridge一系列独特的智能特性,如高速视频同步技术、高级矢量扩展指令集 、无线显示技术、InTru3D技术、清晰视频技术、睿频加速2.0、等创新技术助拳,令第二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家族在智能表现和视觉体验方面更加如鱼得水。
第二代英特尔智能酷睿处理器家族携高性能显示核心降临,大幕虽尚未拉开,一场关于应用模式和娱乐体验的革命已经开始悄然酝酿。
玩转PC,智能与视觉相得益彰
尽管英特尔第一代新酷睿处理器家族在现今零售市场上拥有足够的号召力,但依旧有部分用户对其存在疑问,其根源就在于那颗双芯片封装的高清显卡。第一代英特尔高清显卡虽然拥有令人满意的高清视频解码能力,但在应对3D计算要求苛刻的3D密集型游戏仍略显尴尬。随着Sandy Bridge和新一代图形处理核心的问世,处理器“偏科”的现象得到了明显改观。新一代英特尔核显拥有更先进的制造工艺和多项改良技术特性,其3D游戏性能虽无法匹敌千元以上的高端独立显卡,但性能表现绝对可以挑战中低端的独立显卡。对于大部分用户而言,如果不是玩3D运算密集型的3D第一人称设计类游戏,第二代智能英特尔处理器无缝融合的图形处理核心便可完全满足他们的游戏需求,即使是在面对《星际争霸2:自由之翼》这样的热门3D即时战略游戏时,Sandy Bridge的表现也相当令人满意。
相对于桌面平台,Sandy Bridge出众的图形处理性能在移动平台的影响更加显著。游戏性能和电池续航能力向来是令笔记本用户左右为难的两个重要指标。低端集显性能的孱弱往往让中高端游戏用户不堪忍受,但独显的功耗和发热量问题又迫使用户不得不对笔记本的电池续航能力作出妥协。这个看似无法权衡的问题,随着英特尔Sandy Bridge的到来迎刃而解:处理器所提供的核显拥有匹敌主流独立显卡的3D游戏性能表现,可轻松胜任时下各类主流3D游戏(益智类的2D游戏自然更不在话下)。用户在采购笔记本时,需要关注笔记本配备的是低端独显,还是配备了英特尔Sandy Bridge的新一代CPU,其含有的核芯显卡已经超越了低端的独立显卡和一部分中档独立显卡。更为重要的是,Sandy Bridge所提供的核显完全整合于处理器之中,无论资源调用还是功耗调控都不再受到任何制约和影响,能最大限度为系统提供均衡的能效表现,从而保证持久的笔记本不插电续航时间。
Sandy Bridge在能效表现上的突出不仅为用户带来更多利好,同时也为厂商的产品设计开发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从第一代英特尔迅驰移动平台问世至今四核笔记本凤毛麟角,且大多是体型笨拙售价高昂的“台式机替代型”笔记本。当然,出于功耗和散热方面的考虑,这种设计无可厚非。Sandy Bridge的到来,为移动平台的多核化发展拓宽了道路:更加智能的功耗调控机制和节能特性扫平了厂商在笔记本功耗和散热方面的顾虑,搭载四核Sandy Bridge处理器的笔记本产品将无需对体积进行妥协,同样可以做到小巧轻便。当笔记本和台式机之间的性能鸿沟逐渐消失,还有谁会质疑笔记本在便携和性能方面日益凸显的优势呢?
当然,Sandy Bridge的亮点绝不仅仅在于图形子系统。为了让搭载第二代智能酷睿处理器家族的PC系统能更加贴合与数字家庭娱乐应用环境,英特尔专门针对典型数字多媒体应用进行创新技术开发,并将这些尖端技术应用于即将面世的Sandy Bridge处理器中。以最为瞩目的英特尔高速视频同步技术和英特尔睿频加速2.0技术为例,前者可对高清视频相关应用进行优化,进一步改善系统在高清视频回放和高清视频转码方面的执行效率。如果说多元化数字娱乐是个人计算领域的核心主体应用,那么为多任务数字娱乐应用环境量身打造的英特尔Sandy Bridge处理器毫无疑问是让领先技术转换为真实到位的应用体验的最佳途径。
与第一代睿频加速技术相比,英特尔睿频加速2.0的加速幅度更大,启动条件更宽松——不再局限于过去的单线程应用加速,用户在大多数应用环境下都可以体验到Sandy Bridge带来的高速响应能力,不再受困于恼人的等待过程。
尾声
作为集近年来英特尔处理器技术之大成的产品,Sandy Bridge毫无疑问被厂商和用户均寄予厚望。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英特尔在半导体领域的领先技术,更多的是英特尔在改善用户体验、拓宽应用领域、开创全新应用模式方面付出的努力。令人欣慰的是,英特尔并没有继续在高端独显领域空耗精力,而是适时的将工作重心转向了处理器集成度,将更多独立单元更加完美无缝地融入处理器之中,用整体规划调度机制改善系统工作效率,并进一步扩展处理器的职能范畴。Sandy Bridge和它那具有主流3D性能的高性能图形处理核心不过是英特尔庞大产品蓝图上的一个成功节点,漫漫长路中,值得我们期待的惊喜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