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32nm的革新之后,Intel的发展路程到Tock阶段,也就是新架构年。今年年初横空出世的Sandy Bridge自然采用了全新架构,CPU性能达到了全新的高度。而反观AMD虽然很早就透露了下一代处理器Bulldozer(推土机)的部分信息,但直到今日依然遮遮掩掩迟迟未能发布。等不及Bulldozer“拖拉机”般的缓慢进程,摆在APU面前的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CPU部分只能继续沿用当前的K10架构,无论是年初的APU E系列还是刚发布不久A系列莫不如此。当然,这也是AMD的无奈之选。
事实上,早在2006年底K10架构就已经问世。当时,K8架构已经显现出颓势,同期的Intel骁勇异常,AMD迫于Intel 的压力祭出K10架构进行招架。不过从K10架构的发展历程来看,可谓命运多舛、历经磨难。发布早期就遭受延期、TLB BUG的困扰,后期经过改善,但性能依然处于劣势。虽然09年进工艺升级,架构方面也进行了优化,也就是一直沿用到现在的K10.5架构,但是一直都被同期的Core架构死死压制。
A系APU采用了代号为“Stars”的CPU架构,与E系APU使用的“Bobcat”一样都是K10架构的衍生产品。“Bobcat”定位低端,为了实现更低的功耗,将原来的K10架构深度精简(双发射乱序执行架构),性能自然也十分鸡肋,与主流CPU差距较大,日常办公甚至都会受到影响,仅仅靠一个低功耗作为卖点,显然成不了太大气候。
相比之下,主流级的“Stars”并没有进行太多阉割,保留了三发射指令架构体系,拥有完整的128KB一级缓存,二级缓存增加到1MB每个核心,与双核心的Athlon II X2保持一致,比之前的Althon II/Phenom II高出一倍。但是由于APU内部整合了CPU和GPU两个部分,又需要控制晶体管数量和核心面积来稳定功耗,而三级缓存又需要占用很多晶体管和核心面积,于是自然就成为删减的对象。
阉掉三级缓存的影响自然不小,内存延迟会大大提高,尤其是在游戏和大量运算中CPU性能会受到很大影响。虽然AMD改进了改进了基于IP(Instruction Pointer,指令指示器)的HW Prefetcher(硬件预读器)设计、Reorder缓冲器容量提高了20%、将Load/Store单元的缓冲器容量翻倍、新增硬件除法器(Hardware Divider)等,并号称IPC(每时钟周期指令数)提升了6%以上。
按照AMD这个理论,即便“Stars”没有了三级缓存,A系APU的CPU性能也不会低于当前的K10处理器,还可能要强一些。但是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APU全线产品的默认频率都相当保守,顶级型号的A8-3850也只有2.9GHz。虽然AMD也提供了Turbo Core加速(只能为CPU加速,不能为GPU加速,灵活性不如Intel的第二代Turbo Boost),但仅限于TDP功耗为65W的A6-3600、A8-3800系列,分别可以从2.1/2.4GHz最多提高到2.4/2.7GHz;而TDP功耗为100W的A8-3850、A6-3650则不支持加速,频率只有2.9GHz、2.6GHz。所以频率有限也是APU的一大缺陷,限制了CPU部分的性能发挥。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APU采用老一代的CPU架构也是AMD的无奈之选,“新瓶旧酒”的做法虽然对原有架构进行优化和微调,但本质上却没有太大改变,架构上更是没有什么可以称赞之处。而且为了尽可能的控制功耗,缺少三级缓存以及频率有限成为APU的两大硬伤,很大程度上限制了CPU部分性能的发挥,在测试中甚至和之前的高频Althon II/Phenom II处理还有一定差距,而面对全新架构的Sandy Bridge更是没有什么胜算。所以,但从CPU部分我们就能看出,APU事实上并没什么新意,融合的结果带来的不过是老架构和平庸的表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