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富士康掌门人郭台铭在深圳参加富士康万名员工街舞晚会上披露:未来3年间,富士康将增加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数量,目前富士康有1万台机器人,明年将达到30万台,3年后机器人规模将达到100万台。郭台铭的讲话似乎漫不经心,但却发出了富士康以及远超过富士康所表达出的诸多转型信号。
远至工业革命时期的“机器吃人”,工业化浪潮就以其机器化、规模化生产一步步把人从生产环节驱逐(或曰解放)出来,人在简单的生产环节中越来越丧失竞争力。这一变革带来的社会发展趋势是三大产业及其内部结构的变化,产业服务化、专业化、技能化、信息化的不断增强,以及由此导致的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持续变化。因此,富士康此举其实只是这些发展和变化的一个缩影而已。
表面看,富士康此举只是企业为降低成本、实现企业利润等目标所采取的应变举措,但事实远非如此简单。从富士康本身看,这只是企业实施生产转型的一个显性举措,只是第一步而已。可以预见的是,富士康将以此为开端,在合适的时机和条件下开启企业的全面转型。
对富士康的员工而言,富士康“机器人”发出了明确而强烈的信号。对比之前富士康主动提高工人工资和待遇,此次富士康的主动行为,可谓另有深意。如果富士康的用工数量在短期内改变不大,则机器人代替人的趋势不可逆转。原有以及新招工人对富士康的议价能力将降低,富士康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议价能力也将大为增强。
富士康此举也对劳动力市场发出了强烈的转型信号,更多的企业因成本效益原因将借鉴富士康的做法,三十余年的劳动密集型劳动力市场出现变革,低技术、简单重复、高强度的劳动将被机器人所代替。劳动力市场对人的要求在转变中将不断提高,普工需求量下降,专业性、技能型、开发型、服务型等人才需求将增加。
富士康此举也预示着产业的转型。当然,产业转型既是产业间包括新型产业的出现,也指产业内部在生产方式、经营模式、技术手段等的转变,尤其是在对人的依赖上出现重大变革,对人的依赖会逐步降低。
从宏观看,越来越多的“富士康”及“机器人”的出现和运用,将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导致经济社会的转型。其实,这种转型一直在进行,只不过“富士康效应”引起人们的更多关注而已。在专业化、服务化、技能化、机器化的发展推动下,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都对社会各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育、就业、医疗以及相关的职业和技能培训。(文/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