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这条游进中原的“鲶鱼”,正在将河南当地的用工薪酬搅得水涨船高。一份富士康(郑州厂区)的招聘简章显示,“现招聘技工4000人、普工20000人,普工试用期3个月,转正后的综合收入2000元至3600元”。
一个有良性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最能体现这种活力的,就是企业所提供的能给予劳动者尊严的薪酬。内迁的富士康给内地市场提供了相当多的就业机会和相对较高的薪酬,倒逼众多企业高薪留人。由富士康所引发的“加薪潮”和“跳槽潮”,能否衍化为真正的“鲶鱼效应”?
富士康曾经与诸多丑闻相连,现在竟真的从“资本家富士康”向“鲶鱼富士康”转变。虽然已经迁至内地,但富士康仍然开出了堪比深圳特区的“业界具竞争力的薪资待遇”,还拥有留才奖金﹑配股﹑配房等留才激励计划。
但富士康是资本集团,资本逐利,绝对不会做亏本的买卖,既然开出如是相对高薪,意味着这样的劳动力成本价格具有经济理性这——在其承受的范畴之内。这又从另外一个侧面折射出,与富士康这条外来的“鲶鱼”相比,很多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水平偏低。而实际上,郑州富士康1350元的底薪,也远远谈不上什么“高薪”。
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从1978年到2005年,与劳动报酬比重的持续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7年11月公布的《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7)》也指出,中国企业利润大幅增加,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却连降22年。富士康摇身一变成了“鲶鱼”,根子都在这里。(文/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