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使用电子产品的时候,无论是台式电脑、平板机还是智能手机,或许发现了一个看似约定俗成的规则,即无论系统怎么变化,无论怎样花哨的设计,具有相同功能的图标总像是如出一辙。
这些图标的设计理念来源是什么呢?没错,正是来源于生活。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设计离年轻人可能越来越远。最初,电脑就像是传统生活方式的接力棒,这些图标的设计与生活中元素的承接关系一目了然,然而,随着近二十年来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很多传统物件已经在现代生活中淡化了,智能社会中的人们虽然记住了图标的作用,却无法深谙其中的“历史传承”。
微软高级项目经理斯科特·汉塞尔曼(Scott Hanselman)在推特上说:有整整一代的计算机用户,看到软盘的图标便心领神会知道是“保存”的意思,然而对于越来越多的年轻电脑用户来说,不曾见过软盘为何物,更别提这种心有灵犀的奇妙体验了。
我们不妨听听像汉塞尔曼这样上一代的资深电脑用户,对于这些图标设计的切身体验。
软盘——保存
新世纪的电脑用户一定没见过这个方头方脑的小家伙儿,自然也不会知道它的名字叫做“3.5英寸软盘”。它被封装在一个硬质塑料壳内,塑料壳上有防尘、防接角的金属保护罩,盘体无裸露,当将此盘放入磁盘驱动器时,计算机会自动移开金属罩而读取此盘中的数据。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是唯一的移动存储设备,其存储容量达到1.44MB,这在当年已经是不容小觑的一个数字了。
所以,对于当时的电脑用户来说,保存和3.5英寸软盘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然而,现在的保存图标应该像下图一样再加一个箭头才为合适,以提醒用户,保存的位置位于屏幕的下方——也就是主机的里面。
录音机按钮——互斥的选择组
右边这些圆圆的单选按钮为什么被称为“录音机按钮”(Radio Buttons)呢?因为这个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老式录音机的按钮,也就是说最多只能有一个键被按下。同理,在右图的四个选项中,也最多只能有一个选择。
书签
我们年轻的时候,互赠书签还是一种礼尚往来方式。人们习惯于在书页中加上一些精美的书签,来标注着已经读到了哪一页,以便下一次阅读时能够连贯着阅读进度。
而以后的年轻人可能会认为,书合上之后就会自动记录阅读页码的。
通讯录和日程本
在很久以前,我们每个人的包包里还会煞有介事地装着一个小本,就像下图这样的,可以在交际的时候记录新朋友的联系方式,或者是像个“正经人”一样记录着密密麻麻的日程。为什么还有线圈呢,因为展开比较方便,易于任何平面的书写。
语音信箱
有时候会错觉意味声音真的是像童年一样,被记录在这样磁性的黑带子上,然而转念又不免伤感。数字时代的年轻人呀,你们或许都没有见过磁带的样子吧。
牛皮纸质文件夹
不知道这个时代还没有佩慈文件夹(Pee Chees)这样的稀罕物,这是一种能够将纸页的文件进行有序管理的文具,我先过现代办公场所有人用过类此的东西,但是已经演变成塑料的盒子,可能也已经易名。为什么我不能把文件放在看得到摸得着的地方,而要放到“云端”去?
手持电话听筒
即便是最先进或是最另类的手机,都可以让任何人一下子找到拨电话的按键,就是那个长得像是传统电话手持听筒的样子。记忆中,这样的电话听筒在我生活中也消失了近20年,除非是街头那些投币电话还能唤起依稀的时光。
放大镜和双筒望眼镜
在电脑操作中,放大镜是指在搜寻所有可能的磁盘位置,而双筒望远镜则代表着搜寻现有的文件夹。这一点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拥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放大镜是用来寻找近处的物体,而望远镜则是用来观察远处的情况,所以这两个图标真应该颠倒一下位置才对。
信封和邮件
很快我就会面临一种尴尬,孙子辈的小孩子一定会问,这个代表着Email的小方块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和“一触即发”的电子邮件有什么联系呢?
每当我在发送邮件的时候,面对这一排用箭头和符号来代表的“回复、转发、删除”等等操作时,都不免要停顿一下问到,请问,邮票应该贴在哪里?
扳手和齿轮——安装与设置
想让一个90后一眼认出来这个符号代表着设置的意思?那就太不可能了。他们从小到大,从来没见过这些长成尖嘴獠牙的玩意儿,遇到应该卷起袖子抡起扳手的手艺活儿,在这代孩子脑海里第一时间蹦出的,不是“爹地”就是维修工电话。
麦克风
相信我,麦克风真的不是一生下来就像现在这样戴个头箍,扩音器随头摇摆的样子。
宝丽来和摄影
曾经风靡一时的宝丽来相机,对于不足30岁的年轻人来说,现在也成了老古董吧。著名的App应用Instagram不仅使用了宝丽来相机的ICON,还试图设计出更为逼真的宝丽来的滤镜效果。可是我一直在想,能否增设一个收费的功能,使相片成像过程能够像传统宝丽来相片一样,缓慢的,若隐若现地浮现出来,最好再添加一个甩相纸的体验。你们真的很难懂,在静候着宝丽来相片呈现出来的过程,是如此美妙。
电视
请问,你见过带着兔耳朵的电视机吗?
复写和蓝图
当我们说“我会在电子邮件中CC你”的时候,我们知道CC本来是指油印出来的拷贝吗?
通过这篇文章,你还能想到哪些图标,最初其激发设计灵感的元素,却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渐行渐远的记忆?(文/果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