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索尼宣布斥资3.8亿美元收购美国云游戏公司Gaikai。目前整个收购流程还在进行之中,收购方为索尼旗下的索尼计算机娱乐公司(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大名鼎鼎的SCE)。通过反垄断审查之后,该项收购将在八月底正式完成。Gaikai与索尼的联姻意味着索尼的下一代PlayStation主机有望推出云游戏服务,这或许将颠覆传统的游戏主机概念,将电子游戏带入一个全新的“云时代”。
Gaikai提供的云游戏服务可以让玩家无需配备高性能主机就玩上大型游戏,玩家只需利用家中的接收设备接收来自于云端的游戏内容和数据信息,而操纵杆、手柄等设备的操作信息也会反馈到云端,整个游戏的主机就是千里之外的云服务器。也就是说,我们使用普通笔记本的浏览器就可以玩上PS3游戏,不用考虑是否拥有游戏主机。在6月28日的谷歌I/O大会上,Gaikai公司就演示了用Chrome浏览器玩的《子弹风暴》。
对于索尼的PlayStation游戏主机来说,理想的情况是:无论是饱受期待却丝毫不透露风声的PS4还是未来的PS5、PS6、PS7,都将使用“云主机”,而无需重新配备硬件主机,你只要用已有的PS3就可以玩上PS4平台的游戏。
这样的假设并不是不可能,但现实却尚不能满足这种科幻式的想法。阻碍上述想象成为现实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的网速还不够快。Gaikai官方发布的信息中注明玩云游戏的网速需求为“下行速度5Mbps以上”,也有部分游戏只需要3Mbps的下行速度。
5M的下行速度要求虽然不算太过分,但这里指的是你的网络与Gaikai服务器连接时获取的下行速度,对于许多人而言,要么是网速达不到要求,要么是存在一定的网络连接障碍,即使能够达到5M的网速要求,在使用Gaikai时也不能够开启其他占用网速的应用。因此即使现在许多宽带用户的带宽已经达到了5M的标准,Gaikai仍旧会让你“再试一次”。所以,要想实现电子游戏的无主机化,我们还需要等待网络基础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既然游戏主机暂时还不会离我们而去,那么Gaikai就必须为各代主机服务。对于PS主机而言,云服务的一大价值便是帮助玩家升级主机系统。如果没有云服务,除非索尼发布公告说旧版系统将无法运行最新游戏,相当一部分的玩家还是会出于种种原因不愿升级自己的系统。旧版系统若是存在破解漏洞,那么游戏发行商便会在破解版主机上损失相当的产权收入。有了Gaikai,玩家无论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连接服务器,他们的游戏主机都可以保持在最新的版本。
Gaikai的另一大能力是赋予电视机以游戏主机的功能。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电视机可以上网,只要网速达标,Gaikai便能够把他们变成一台PS3。目前三星的多款电视机已经内置了Gaikai,电视机与云服务的合作已经成为主流发展趋势。当然,不仅仅是电视可以变身成为PS主机,只要索尼愿意,你也可以在Xbox360或是Wii上运行PS3游戏,让我们一起来期待这世界大同的一天的到来吧。
另外,索尼在推出PS3时放弃了PS3对PS2游戏的兼容性,理由只有一个:节约成本。有了Gaikai的帮助,兼容性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不仅仅是PS系列主机之间的兼容,索尼可以让旗下所有的设备都实现相互兼容。 但是既然Gaikai这么强大,可以支持用户在笔记本上玩未来的PS4游戏,那么用户何必要去买PS4主机呢?这就要看你是否信任自己的网络了。既然是云服务,网络连接状况就必然会对服务质量产生影响。能否玩得痛快就要取决于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心情了,万一哪天他们财迷心窍对用户采取流量计费,打通一款数十小时的RPG游戏可能就得付上和PS4主机价格一样多的上网费了。这样说来,买一台主机还是更为保险一些。
Gaikai的创始人戴维·佩里(Dave Perry)2007年就放言,等到PS5上市时光盘驱动将不再出现在游戏主机上,现在看来这话很可能将被验证。佩里认为,到时候PS上的游戏将支持玩家试玩,玩家可以从云端上下载游戏的试玩版,觉得有兴趣时再从网上或是专卖店里购买游戏的完整版。这样的设定能让玩家尝试更多的游戏,为其节省游戏开支,还能提高服务质量,讨得用户的欢心,何乐而不为呢。
游戏试玩听起来令人欣喜,云游戏带来的多平台理念更令人兴奋。目前,Gaikai已经支持玩家使用自己的网页浏览器玩PS3上的游戏《质量效应3》、《孤岛危机2》等大型游戏,对自己的网速有信心的童鞋可以戳 这里 体验一下。
让我们展开想象,在2013年的E3游戏展上,索尼举行PS4发布会,那天你正开着PS3玩PS2上的游戏(因为Gaikai已经实现了PS3对PS2的兼容),你看着索尼的发言人在E3的展台上闲庭信步,向大家介绍PS4以及最新的PS4游戏。这时候他停下脚步,对台下的听众说:“打开你们的PS3,打开你们的Gaikai,找到最新的那款游戏。没错,这就是PS4游戏;没错,把你们的PS3当做PS4吧。”
虽然这样的场景听起来很科幻,但这样的未来却已并不遥远。(文/果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