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英特尔宣布明年5月份现任CEO将退休。业界将换帅的矛头指向英特尔落后的移动业务。就在前不久,这位PC芯片霸主的市值被移动芯片霸主高通超越,业内开始重新评估英特尔的价值。
英特尔这个曾经的芯片业霸主,能否在移动领域重新找回自信?《中国经营报》近日采访了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杨叙。以下是这次采访内容的节选。
《中国经营报》:不可否认,英特尔的移动战略经历了摇摆,曾在2006年卖掉移动业务。后来又重新回到移动市场。现在来说,英特尔只能算是移动的新兵。这一出一进当中英特尔失去了什么?又悟到了什么?
杨叙:失去的是两年的时间,我们进入移动市场有些晚了。当时英特尔的移动芯片采用的是ARM架构,而不是我们自己优势的X86架构。X86的性能是业界公认的,只是能耗高。因此业界都怀疑能否做到移动产品中去,我们也没有预期到X86架构的产品能把功耗降到这么低。所以最早我们采用了ARM架构。但不同架构的终端,会给消费者带来体验效果的不一致,另一方面,兼容性也是问题,而且制造工艺也不能得到最好的保证。我们出售移动业务,有点像解放军当年撤离延安,目的是为了解放全中国。我们想做无处不在的互联计算,无论什么形态的终端产品都可以连在一起。
这个过程中,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功耗。我们的战术是不断做减法,把功耗降到最低,满足移动产品的需求,同时实现产品体验的一致性。现在看来,我们失去了两年时间,但得到了更多。现在我们的技术和产品都已经“Ready(准备好)”了!
《中国经营报》:你认为伴随着英特尔向移动领域转向,作为中国区业务领导者,你所面临的挑战来自哪几个方面?你自己都需要做哪些方面的调整?
杨叙: 英特尔以前一直是从技术角度考虑。但是随着产业的融合,英特尔的整体战略策略在调整,我们的产品策略也在调整。这几年来,我们有很多的尝试摸索,有很多心得,也有很多教训,现在思路开始越来越清晰和明确。英特尔过去是做高性能的通用芯片,计算能力很强,是什么样的数据都能高效处理的芯片。现在,英特尔最大的调整就是从设计方向上不再做通用芯片,要针对不同市场分段做出高集成的SoC系统芯片。根据今后的智能终端需要,根据用户的体验,英特尔芯片设计理念会有一个实质性的变化。除芯片设计之外,我们还根据移动互联的发展未来,在研发和投资方面做了大量的投入和大胆的布局。我相信,在未来几年,甚至更长远,英特尔针对不同的市场段都会有自己的产品。
在产业合作上,我和我们团队最近一年多来也在做调整,我们的思路也打开了。过去十几年,中国IT产业在起步,电脑在不断普及,我们的很多精力花在这里。现在很明显的一点,中国的产业逐渐走到了创新发展的前沿,例如深圳众多的OEM、ODM和元器件厂商,他们开发出的产品已不只是在中国使用,而是销往世界各地。我们在英特尔中国内部也要有一个全球思维方式的转变。
《中国经营报》:今年英特尔与联想发布过第一款手机产品,销售情况并不理想。你怎么看?到现在为止,英特尔在中国只发布了两款产品,是不是速度太慢了?
杨叙:说实话,与联想合作的第一款产品K800,我们就是为了证明英特尔是可以实现智能手机这种尺寸的。同时证明英特尔一旦进入智能手机市场,它的体验效果一定要达到一流。所以从这一点看,第一款手机的目标达成了。但问题是我们过于追求极致,成本比较高。在中国市场,智能手机迅速逼近千元、跌破千元,销售价格遇到大的挑战。
技术和产品准备好了,如何让消费者体验到,接下来我们需要做很多市场工作。什么时间点去推什么样的产品,很关键。英特尔手机领域只有几个合作伙伴,刚把第一代产品做出来,如果像电脑那样去宣传,产量是跟不上的。大家都希望英特尔能更快一些,但我们认为把控节奏很重要。不能让消费者失望,我们非常谨慎,并不急于去通过宣传引导消费者赶快去买。有一定基础之后会有更多的新产品。合作伙伴的产品全都准备好了,我们的市场再快速跟上,毕竟宣传这块是英特尔的专长。
《中国经营报》:苹果的垂直整合非常成功。微软、谷歌也表露出这样的意图。你如何看垂直整合与横向合作的关系?
杨叙: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矛盾的话题,正如刚才所说的混乱的创新,大家做各种路径的尝试。但是我相信,一个消费者不会永远用一个厂商的产品,而且,一旦你的东西不再具有唯一性、差异化,独特性的魅力就会黯淡。其实现在很多高端的安卓手机已经和苹果手机用起来没什么两样了。
垂直整合模式如同一个封闭竖井,用户一旦跳进去以后,你只能在这个井里面了,永远接受它给你提供的产品、服务,一切都要由它来安排。我相信没有消费者愿意永远待在一个井里。垂直整合的厂商慢慢会认为消费者对自己的产品有依赖性,建立所谓的“锁住策略”,这是很危险的信号。我相信产业创新、合作创新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