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网”日记:没有网络我们能干什么
  • 萧萧
  • 2012年12月18日 16:36
  • 0

网络,究竟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怎样的世界?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愈发容易,但如今,似乎又在由易转难。

没人注意到从何时起,走在马路上、挤在地铁中、坐在会场里,人人的脸庞,都被一个小小的屏幕照亮。

微博、QQ、游戏、门户网站……看得愈多,说得越多,隔阂却似乎愈加重重,人们纷纷在虚拟世界中摁出一条条消息。电影《手机》里,费墨在开会时,因为接连不断的电话感慨:手机连着你的嘴,嘴又连着你的心。你们在手机里说了多少废话和无聊的话。手机里藏着多少不可告人的东西?再这样闹下去,早晚有一天,手机会变成手雷……说这话时,网络与手机似乎还未如今一般紧密相连,现在呢?

这最多算一个小小的实验:不久前,湖北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4名男生,相约一起关掉手机,封掉电脑,远离一切电子设备,不刷微博,不聊QQ,不打电话,过一周这样的生活,结果怎样?

断网第一天 差点迟到

周日晚上,提前通知好家人,4名男生一起关掉手机,电脑放进了抽屉。

刘杰是个电脑游戏迷,还郑重写了张封条,贴在电脑屏幕上,想万一忍不住拿出来,也能提醒自己。

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全宿舍一齐睡过了头。

原来都是手机设闹钟叫醒,4名男生说起来都有些不好意思。“起初真没想到还有这点。上大学时个个都配了手机、笔记本电脑,就是没人有闹钟或手表,从没想过第一个不方便在这……”

起初的设想其实简单。这4名男生,都是同一寝室的大一新生。开学军训一过,大学生活刚刚开始,每晚回宿舍后人人都坐在电脑前,宿舍里最多的就是一片噼里啪啦敲键盘声,熄了灯,躺上床,除了偶尔说点闲话,人人都拿着手机,一直到困了睡去。

来自荆州本地的刘杰第一个有点忍不住,大学生活就这样?离了手机、电脑,还能做点什么?他向舍友提议,大家都有同感,于是一拍即合,就当对自己自制力的一次试验。

但对这几名90后的学生来说,接触电脑都自小学起,手机最晚高中时也拿到了,习惯了聊QQ、打网游,“谁不是无聊时就玩手机,聊QQ。我记得第一天上课,看别人低着头摆弄手机,自己坐在那心就发慌。”刘杰回忆。

晚上自习后回到寝室,半个小时作业做完,平时正是玩电脑到10点半熄灯,可这天10点钟几人便都熄灯躺下了。刘杰郁闷坏了,“努力闭眼,脑海里都是游戏里的画面,就是睡不着”。

也不知是谁先开了腔,以前哪个最爱哭、未来想做点什么,最憧憬的女孩是什么样……躺在床上,4个人打开了话匣,无话不说。

那叫卧谈会,知道吗?几个人摇摇头,笑了,“挺贴切,这感觉确实不错”。

断网第二天 怎样发泄

坐在对面的4名大男孩,性格各异,刘杰是本地人,开朗外向;向镇高高大大,黑黑壮壮,是系里篮球队的主力;郭保显得白净安静,有时还有些羞涩;刘思宇曾在军训后代表全班发言,语速快,想法多,也很有条理,说话时常眯着眼笑。

不过,才第二天,刘思宇就出现了“幻听”,“那天和同学走在路上,突然觉得裤兜有震动,好像听到我的电话响了。我下意识赶紧捂口袋,一掏才意识到,原来今天手机压根没带……”刘思宇苦笑,好几年了,自己手伸进口袋就是摸手机,摸不着就会着急,一下子没了,心里真的有点若有所失,总觉得有人找。

再焦虑,看别人沉浸在虚拟世界里,自己的时间还是要打发。周二下午没课,几个人闷在寝室里看书睡觉。“阳光这么好,咱也出去打会篮球吧。”郭保实在有些受不了,几个人顿时兴奋地附和。

半下午的空闲,就这样被“体力劳动”打发了,心情也好了许多。晚上,郭保又拿出从家里带的象棋,从开学到现在,还真没玩过。“来来来,杀一盘。”刘杰拉上刘思宇,4个人轮流,或战或观,点评两句,笑骂两声。现在回忆,几个人还会笑。那种时间难捱的感觉,早就抛在了脑后。

“其实,没了手机和电脑,作业和预习都快了很多,空出的时间一起玩,睡觉时感觉好像更充实。”刘思宇笑着说,“除了偶尔担心有朋友用QQ或手机联系,但自己没法回复。”不过,都联系什么呢?“现在想想,好像基本没啥重要事……”

接下来几天,一有空闲,象棋就成了几人的固定活动,或拉上隔壁宿舍同学,一起玩盘 “三国杀”,他们的604宿舍,一下子热闹起来。

断网第三天 一个人退出

其实在第二天晚上,郭保就有些受不了啦。

开学时郭保参加了学生会,当了干事,过几天学校还要举办科技节,正是忙的时候,随时都可能会有老师找他。没了手机,郭保觉得好像有点失了魂,“总觉得有人找,但找不到”。

思前想后,他决定向室友们摊牌,“电脑我可以不动,但手机我必须打开,担心……”

郭保很坚决,舍友们有些想法,毕竟这是大家都同意,要一起经历的事,但最终大家还是同意了,只是要求,尽量不碰,手机只作为联络工具,不能随意聊天。

做了保证,周三早晨郭保悄悄打开了手机。他的手机没开通未接来电功能,所以不知有谁打过电话,但这一天也没人打来埋怨,为什么前两天联系不上。此外,还有短信六七条,大多是广告信息。

有没有点失落?其实,没多少人多少事着急找你,是不是?郭保有点不好意思地自嘲,“是啊。失落算不上,但失望多少有点吧,原来,其实自己没想象的那么重要……”

那平时,用手机和电脑,都做些什么?4个人基本差不多,“做作业,看新闻,玩游戏,看电影,最多还是聊天……”至于和谁聊,班上建立了QQ群,有什么重要事,老师都会发在群里,但班长也会通知;现在和过去的同学,多是彼此用QQ交流;不过聊得最多的,还是陌生人,手机微信的“摇一摇”、漂流瓶、QQ的查找朋友,几人都常用。对刚刚成年的他们,这就像一扇与社会连接的窗。不过,谈话的内容,几人现在想想,都觉得是在打发时间,打发无聊而已。

几个人的感觉差不多,“其实不用手机和电脑,最担心的是怕别人打电话却找不到自己。”郭保说。但回过头来想一想,就像有人曾说,会突然讨厌网络、讨厌手机,讨厌微信——每天不厌其烦地打开空间、打开QQ、打开邮箱,仿佛害怕自己被大家遗忘,却发现所有都没有新的记录。

原来,我们是如此害怕孤单……

断网第四天 算上一笔账

与社会中的我们相比,可能大学生的环境相对简单,但那种对网络与手机的依赖,感觉总令人相似。

几个人也曾算过账,因为在学校上网需要付费买卡,30元一张可上网60小时。4人中平均每月买卡最多的是向镇,一个月用3张,其他3人,一个月差不多都要用掉2张卡。手机上的花费,因几人都用了专为学生办理的套餐,4人每月手机费都在50—60元左右,其中最大的花费仍然是上网,每月流量一般都近300M。

依此计算,平均每人每月用电脑泡在网上的时间就有135个小时,平均每天4.5小时,再加上手机上网时间,每天每人连在网上的时间都在6小时以上。以每人每天8小时睡眠、上课约6小时,吃饭2小时计,每天剩余时间过半都与手机、电脑相伴。

几人对此倒也认同,现在谁不是无聊时就玩玩手机,上课发呆时也会摸摸?过去公认的上课“无聊三部曲”:睡觉、看小说、传纸条,现今基本都被手机取代了。

从费用上看,4人生活费从800元至1000元不等,每人每月用在上网与手机的花费,大约占了生活费20%左右,其价值,也许更像消磨那个在他们口中一再出现的词:无聊。

可打发无聊毕竟成不了生活,无论网络的优点有多少,这始终并非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有选择地忽略一些东西,应该是更加明智的生活方法。这一点,如今这几人已有了共识。

断网第五天 “不爽”到顶峰

周五,是“断网”的这一周,最难熬的一天。

也可能是叠加效应,忍了近一周,但明天的周末仿佛更提醒大家,平时上课还能多注入些精力,周末怎么办?大家的“不爽”,仿佛到了顶峰。

为了顺利度过这一天,向镇中午、下午连续打了两场篮球赛,从头至尾没有替换下场休息,一直到有些精疲力尽。

晚上的男生寝室,更像一个个“小网吧”,不时传出欢快的游戏音效。只有604室安安静静,几人或做作业,或做模型。

一直觉得不爽时就想打游戏的刘杰,心里更是痒痒的。他憋了好久小心翼翼地试探,“我出去一下,待会儿就回来”。郭保看他神情不对,听到隔壁的声音猜个八九不离十,“咱已经坚持5天了,继续努力下约定就能完成……”刘杰事后坦言,当时多亏郭保发现了他的小心思,自己才扛住了,否则结果还真难说。

可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就像刘杰所说,他们这一代,早已习惯了网络、手机的联系,习惯了网络式的交流,“生活中的好朋友,大多也是一起玩网游时认识的;过去的同学四散全国各地,都是通过手机保持联系;现在交流的网友,也许在网上聊得热火朝天,一万句不嫌多,可见了面,也许一共说不了几句话……”

这样的网络,这样的思维,这样的语言,对他们来说,早已谁也逃不脱。

断网第六天 一起出游

这一天的经过,让这4位年轻人觉得,似乎更接近人们描述中的过去大学生活。

早晨,除一人上选修课,其他几个一起一觉睡到了中午。

午饭后,几人由刘杰做向导,开始第一次全宿舍集体出游——游览荆州古城。

荆州是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历史上曾为楚国国都,“大意失荆州”等著名典故与伍子胥、岑参、张居正等著名人物都出于此。荆州古城至今仍保存完好,并有众多历史文物古迹。

虽然下着蒙蒙细雨,但兴致不减,4人一起在荆州古城的东门旁租了自行车,绕着古城骑车游玩。东门的正城门宾阳楼、南门的关帝庙、西门的博物馆、北门的点将台,还有城内的三国公园,一直玩到天黑,几人忘了时间。

回到学校,全宿舍聚餐,大吃一顿,刘杰不住感慨,“虽然烟雨蒙蒙,但能出来感受自然和文化,比窝在宿舍打游戏感觉更靠谱得多,晚上睡觉,心里都觉得舒服”。

现在再描述一下自己对网络和手机的看法,几个人都用了一个很常见的词“双刃剑”。

几人的看法,网络的负面因素几乎已尽人皆知,关键看自己怎么用的想法也不算新鲜,而网络的积极因素,也莫过于“增加交际,拓宽视野,更方便学习,查找资料,提高学习效率”。刘思宇举例说:“还有如学习网页制作等课程,对今后就业也有帮助……”

可是,电脑的速度并非时刻都是“正能量”。比如查英文单词一事,过去查字典的方式显然与在电脑中输入的过程不同。如今的电脑仅是告知答案,而查阅字典却能触类旁通,不仅能全面了解一个单词,还能同时关注同一页其它词汇,虽速度较慢,但长远来看对学习更有帮助。

这一点,向镇倒是没有想到,认真思索一番,他觉得似乎手机与网络对学生来说,真的是利弊难说。而且很多时候,对大多数人来说,一旦缺乏自制力,弊往往皆大于利。

周日晚上,大家如约一起打开手机,先向家里报平安,再看看一周未处理的信息,但几人却没有意想中的如释重负,或“报复性”反弹似的玩游戏,宿舍里反而显得有些沉默。

似乎没有网络与手机的这一周,过得并没有原想中的艰难,反而多了许多乐趣与收获,“手机和网络真的是不可缺少的吗?”刘杰说,“坚持了一周,不论别人怎么说,自己很有些成就感,至少证明了自己的自我约束力。”

一直盼着快点结束的向镇,也有类似的感觉,那晚的心情真有点复杂。原来认为自己不可能抛下的游戏,不可能每天不看的新闻,不可能每天不联系的朋友,竟就这样一周未触。“到底是别人需要我,还只是我太依赖手机和网络了呢?不过这个星期,至少我多了很多打篮球的时间,和寝室兄弟们一起玩的时间,作息也变得健康,这样的收获,已经足够大了吧。”

断网第七天 过去的回不来了比“断网”更重要的

4名男生的实验,在学校论坛内被置顶,引来不少讨论。

赞者有之,欣赏4人的勇气与创新;疑者有之,这到底有什么意义?既然已有了手机和网络,刻意远离有必要吗?

议者共通的一点,都觉得自己不会效仿,不会尝试。

或许,是因为现代人真的已对网络无法割舍,毕竟网络大潮浩浩汤汤,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谁也难以真正置身事外。

或许,是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活真的已与过去不同,至少提到“80分”、“斗地主”,几个男孩都是茫然,“现在还有谁打纸牌?”

归根结底,手机与网络,人们常将其比作工具。工具之于人,重要不言而喻,但现在被工具裹挟的人们,又岂在少数。

尤其在熙熙攘攘的城市,在我们自己构建的社会网络中,你来我往,你言我语,搭起了自我,搭起了生活。网络的背后,是生活的百态:还有多少人甘于简单,甘于慢慢,甘于笔尖的划痕和皮肤的气息?

“手机连着你的嘴,嘴又连着你的心”,几人的实验可以看出,其实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他人与自己。诸如最初听闻这则实验时,或许是因为他们身上的标签,90后,网络一代……太多的负面信息,令人闻之联想,但实际状况,大多并非如此。

管老师是几名男生的“宿导”,即辅导员。对这4名男生的做法,她的意见是不肯定,也不否定,保持中立。“他们成功地完成了自己设定的目标,应该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也能够影响到周围的同学,这就可以了。”所以,管老师也没想将这样的实验继续放大,毕竟“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在老师看来,既然现在的学生已无法离开网络与手机,重要的就是引导与沟通,预防网络带来的安全问题,让学生学习如何正确利用。而对这些年轻的学子来说,能够独立地判断来自生活的各种纷扰,有勇气尝试改变,并最终有所得有所思,这确实就是一种收获。从他们一周的经历中,我们能看到各种煎熬、各种“不爽”、各种努力与改变,这是未曾经历的人们,永远无法体会的。也许这对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还有社会中的我们,都不无启发。面对生活洪流的裹挟,你是否有勇气不甘自流,做出自己的判断,做出自己的努力?

比“断网”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选择和坚持。

“断网”日记:没有网络我们能干什么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文章纠错

  • 好文点赞
  • 水文反对

此文章为快科技原创文章,快科技网站保留文章图片及文字内容版权,如需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快科技

观点发布 网站评论、账号管理说明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相关报道

最热文章排行查看排行详情

邮件订阅

评论0 | 点赞0| 分享0 |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