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飞聊,中国移动的移动互联网战略中重要产品之一,在经历了近两年的发展之后面临被放弃的命运。
昨日傍晚时分,飞聊的用户收到一条来自中移动官方的短信通知,称受业务变更的影响,自2013年7月10日起,飞聊将无法发送和接收“飞信”信息,如果要继续与飞信好友联络,请下载最新的飞信客户端。
貌似是正常业务变更提醒,实则意味着着中移动准备放弃飞聊。据腾讯科技从中移动内部知情人士获悉,由于飞聊发展不佳,此次的业务变更可以说是宣判飞聊“死刑”。7月10日之后,中移动将停止对飞聊产品的所有投入,包括产品下一代版本的开发以及所有宣传等。飞聊产品形态依然会存在,但官方日后不会再有任何更新维护。
知情人士向腾讯科技透露,飞聊发展至今,近两年间用户不足300万,这也是飞聊被“抛弃”的直接原因。目前,飞聊的产品、运营团队都已相继解散,飞聊后续的更新维护将从本月10日后陆续停止。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9月28日,中移动发布即时通讯产品飞聊,飞聊是在飞信的基础上,可以实现跨平台免费短信、语音、图片等多媒体信息发送,是飞信的强力助手。两个产品之间可互通好友关系、消息互转互发。从产品功能来看飞聊与微信十分类似。
当时, 中移动已经意识到,如果放任传统互联网企业在即时通讯领域的迅速拓展并形成规模,将使得运营商的短信业务等被大量分流,用户的忠诚度也将由运营商转向移动互联网企业。与其被步步蚕食,不如主动出击,这是中移动推出飞聊的初衷。
飞聊初期在中移动内部的地位十分重要,该产品由中移动集团数据部直接主导,委托神州泰岳开发,但其主导权不仅仅直属于数据部,研发进程更是受到中移动高层亲自督促,以至于飞聊的市场推进速度在中移动所有移动互联网产品中最快。
尽管中移动对飞聊抱有很大的期望,但从外界反馈信息来看,很多业内人士对其市场前景并不看好。上述人士透露,飞聊当时已错过了市场最佳时机,再加上来自微信等相关产品的竞争冲击,生存空间已是非常狭小。
运营商IM为何屡战屡败
飞聊为什么没有做起来?业内分析人士认为, 中移动在业务创新的竞争力方面有先天的不足。“既得利益者天生就有抑制创新的基因,中移动也难逃此劫,其庞大而严格的内部管理机制是杀死创新基因的致命武器。”
中移动的运营商基因决定了它并不能像互联网企业那样完全开放。从飞信到飞聊,中移动扮演的更像是一个管理者的角色,只是给出目标要求,却从未参与产品设计、规划等,这些一般交由神州泰岳全权处理,相比之下互联网企业对待产品如同对待自己的亲身骨肉一样,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其次,从产品的推广到运营,互联网思维会对产品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电信运营商固有的传统思维无法做到。
在IM上,不光有中移动的飞聊,运营商之前相继推出了很多相关产品,如中电信的翼聊和联通的沃友,后两者的发展也是如履薄冰。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如果试图通过新的IM来抢回市场,首先要关注到IM产品对于企业产品体系的定位问题。《创新者的窘境》中就指出,所谓完善的管理有时候会成为创新的负担,运营商开发IM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运营商的管理模式不可谓不严谨,继承了老邮电管理文化的特征,使得电信运营商在追求服务的基础上内部汇报流程复杂,而IM产品始终不是运营商的核心业务,因此在用户体验和内部资源整合方面始终不尽如人意。反观微信,通过远离深圳总部在广州开发的方式,其产品定位虽然低调,但定位于移动互联网的入口。这充分了印证了《创新者的窘境》中的观点,运营商要开发好IM,就要处理好IM开发团队和运营商核心业务团队的关系。
其实,就算运营商IM发展成功,也不得不面对自己的IM应用冲击传统业务的可能,这边演戏,那边拆台,着实是一个尴尬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