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频,是围绕处理器永恒的话题。虽然这几年大家的热情消退了不少,各方面的限制也让超频空间大大缩减,但是回顾历史,每每想起那一颗颗神器,我们仍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这里我们就看一下历史上的一些超频英雄,不知道你玩过几个呢?
感谢灵活的总线和首次带来的内部倍频,超频第一次变得那么容易。1992年发布的它有三个版本:40MHz(20MHz×2)、50MHz(25MHz×2)、66MHz(33MHz×2)。发烧友可以买一颗最便宜的i486DX-40,通过主板跳线将总线频率从20MHz调到33MHz,就可以摇身一变,得到一颗顶级的i486DX-66。
更关键的是,i486DX-66的批发价就要1000美元(30多年前的1000美元),另外两款则便宜几百美元。少花一大笔银子,拨动跳线就能获得超过60%的频率提升,能不诱人么?
1997年诞生,带来了增强的多媒体指令集和容量翻番的32KB一级缓存,不仅速度更快,超频也更友好。
最高端的Pentium MMX 233的价格高达600美元,166MHz版本则便宜200美元,却可以轻松超到233MHz,很多甚至能把总线设到83MHz,主频就达到了250MHz。
永远不可磨灭的神话,超频历史上的头号明星,超频平民化的功臣,怎么夸它似乎都不为过。
1998年诞生、Mendocino核心的它本来是非常低端的,二级缓存也像Pentium II那样直接整合在CPU内部以节省成本,只不过容量削减了四分之三,仅留下128KB。
它只要180美元,但是将前端总线从66MHz提升到100MHz,主频就来到了450MHz,直接媲美500美元的Pentium II 450,而且几乎每一颗都能做到。这也是第一次,人们花不到200美元就能享受旗舰级性能。
2000年发布,180nm工艺,256KB整合二级缓存,并且放弃Slot 1插槽而改用Socket 370插座。
不同于阉割版的赛扬,Pentium III 500E在架构上和Pentium III 750是完全相同的,但价格一个240美元,一个800美元,而只要将前端总线调到150MHz,它就能运行在750MHz,性能甚至可以逼近1000美元的罕见之物Pentium III 1GHz。
AMD的第一代Athlon速龙采用Slot A插槽,可以借助金手指工具解锁倍频,已经很受超频玩家青睐。2000年的Thunderbird/Spitfire核心到来之后,Socket A插座也随之引入,超频就更简单了,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一级缓存桥接。
只要用普通铅笔(导电笔更好)连接四个小小的桥接,倍频就解锁了。80美元的独龙600可以超到1GHz,性能逼近360美元的速龙950。速龙更是可以超过1GHz,而那个时候主频高于1GHz的Intel处理器都是可遇而不可求。
后来的Palomino核心封杀了铅笔大法,但是AMD已经成功吸引了超频玩家的关注。
大名鼎鼎的Barton巴顿核心。相比于桌面版,这个移动版其实更有超频潜力。它比桌面的XP 2500+要贵25美元,但是核心电压更低,只有1.45V,而且倍频也是可调的,结果就是可以轻松跑到1.83GHz,精心调教甚至能达到2.5GHz,甚至有人超到了疯狂的2.7GHz。
首批奔4的核心是“臭名昭著”的Willamette,2001年的后继者Northwood就大放异彩了,二级缓存翻番到512KB,制造工艺也进步到130nm。
Pentium 4 1.6A当时售价约300美元,使用原装散热器就可以轻松超至2.4GHz,直接让560美元的旗舰级Pentium 4 1.8GHz相形见绌。
Athlon 64性能很好,但是超频方面完全不如Pentium 4。2005年,AMD发布了服务器型的Opteron 144 1.8GHz,价格不到150美元,Socket 939主板搭配Unbufferd DDR内存就可以支持它。
最关键的是,它有惊人的超频空间,很多都能达到3GHz,而那时候消费级最高端的Athlon FX-57也才不过2.8GHz,而且要1000美元。
2005年,奔腾完全被速龙压制,价格上得以更加亲民,Pentium D 820就只要240美元,Athlon 64 X2 4200+则要贵上百美元。
Pentium D 820的默认性能很一般,但是大多数都可以超到3.8GHz,部分样品甚至能突破4GHz。
第二年,Intel带来了Pentium D 805,仅仅要130美元,却可以超至4.1GHz。在那个AMD疯狂的年代,这是I饭们不多的盛宴。
Intel Pentium E2000、Core 2 Duo E6000/E8000
2006年“扣肉”的诞生让Intel彻底翻身,也成就了超频的又一个黄金岁月。
首先是奔腾双核,酷睿2双核的二级缓存砍到1MB而已。E2140 1.6GHz、E2160 1.8GHz分别只卖80美元、90美元,超到3.0GHz以上都是小意思。
E6300 1.86GHz也不到200美元,能直上4GHz,干掉580美元的旗舰E6700 2.67GHz跟玩儿似的。
Wolfdale E8000系列采用了45nm新工艺,E8400 3GHz之类的都可以很容易跨过4GHz。事实上完全可以说,酷睿2家族里似乎没有不能超的。
2007年诞生的它也成了长久的神话,特别是在AMD后继无力的情况下,I饭经常会骄傲地冒出一句“Q6600秒你全家”。
这不是没有道理的。65nm工艺、酷睿2架构的它默频2.4GHz,能轻松超到3.5GHz左右,对于当时还很复杂的四核心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另外,Q6600首发的时候价格高达850美元,但是三年后降至200美元(现在一年一代弄得这种情况已经不可再重现了),变得更加流行。直到2011年,它才被Q9550所取代,后者同样很能超。
2008年的Nehalem架构带来了新的品牌Core i7,迎回了消失已久的超线程技术,还有三通道内存控制器和LGA1366新接口。
旗舰级的Core i7-965X 3.2GHz又定在了1000美元上,开放倍频,但是只要285美元的Core i7-920 2.67GHz虽然锁定了倍频,但外频如此彪悍,主频可以很容易上4GHz,而且异常稳定,不少人至今都在用它。
AMD Phenom II X2 550/X3 720 BE
Phenom羿龙没有重现Athlon速龙的辉煌,但是AMD的黑盒版还是让不少玩家喜爱,毕竟到了这个时代,倍频都被普遍锁定了。X2 550、X3 720都是四核心屏蔽而来的,但是人们发现可以轻松释放隐藏的核心,“开核”从此大为流行,而且打开全部核心后绝大多数都可以稳定运行在3GHz之上。
这可能是AMD都不曾预料到的,之后也默许了开核的存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鼓励这么做以刺激销量。即便不能开核,双核、三核型号的倍频也普遍较低,超频不是问题。
Intel这些年的处理器只有X、K版本开放倍频。于32nm Sandy Bridge家族的这个成员没有了Core i7老大哥的超线程,二级缓存也少2MB,但是开放倍频,风冷即可从3.3GHz超至4.5GHz,225美元的价格也不高。
即便到了今天,Ivy Bridge、Haswell后续两大家族CPU性能提升的缓慢使得Core i5-2500K仍是很多玩家心目中的神器,不愿意替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