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pple Watch发售 可穿戴与时尚接轨
[中关村在线可穿戴频道原创]编者按:2014年,各大移动终端豪门纷纷涉足可穿戴市场,在方与圆、刚与柔、廉价与高端的辩驳中各自为战。纷繁复杂的产品线与足以令人眼花缭乱的产品数量呈几何级爆发增长,为我们呈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2015可穿戴展望:Moto720将至 E-Ink崛起
时下已临近年终,在可穿戴这片全新疆土中厮杀了一整年的科技巨头们终于偃甲息兵,准备冬眠。回顾2014,可穿戴设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遗憾。但也正是因此才让我们找到了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行业或将触及的发展方向。畅想无罪,那就让我们一同来展望2015年的可穿戴设备还能带给我们那些惊喜。
关键词:苹果 时尚 Apple Watch
作为一款被媒介舆论预热整两年,随即又在半年的时间里成功吊起消费者胃口的智能手表,Apple Watch向我们充分地展示了“苹果光环”的独到魔力。虽然Apple Watch遭遇了与历代iPhone相似的产能质疑,但无可否认的是,它终于要在明年与我们正式见面了。
Apple Watch
尽管Apple Watch保守的外观设计备受争议,但这却丝毫未能影响库克将其推进时尚领域的决心。在Apple Watch携手刘雯登上时尚杂志,并获得了老佛爷——卡尔·拉格斐的高度赞誉后,苹果正花重金聘请奢侈品店员来为Apple Watch的开售造势。
库克力推Apple Watch走进时尚界(图片来自安珀网)
的确,对于智能手表而言,时尚感与科技感同等重要。但在Apple Watch之前却鲜有厂商认识到这一点。相信在2015年中,将有更多的同类产品实现科技与时尚的跨界融合,更好地彰显可穿戴设备的应有风范。
HealthKit平台的开放给予了用户更具指导意义的数据(图片来自福布斯)
我们固然不能过早地将Apple Watch定义为2015年智能手表阵营中的领头羊,但它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对时尚的渴望。Apple Pay的加入开辟了移动支付领域的新方向;第三方APP的涌现提供了智能手表应用开发的新思路,HealthKit平台的开放给予了用户更具指导意义的健康数据。
总之,Apple Watch的出现将为行业注入诸多变革性的元素,也为开发者与消费者带来了无限可能。而这一切,都将于明年2月一一揭晓。
2“Moto 720”将至 圆形手表井喷
关键词:"Moto 720" 圆形
这是一个或与时尚无关,却与大众审美息息相关的话题。纵观在2014年间喷涌而出的智能手表,仅有Moto 360和LG G Watch R两款产品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因很简单:在鳞次栉比的方形手表中,它们则别具一格地采用了圆形表盘设计。
Moto 360
自三星Galaxy Gear问世起,智能手表的外观设计便局限在四方之间。虽然我们承认这是出于技术水平、研发成本以及UI易用性等多重因素考虑,但在这个方形机械表都已无人问津的年代,智能手表想要仅凭科技感来打动消费者则显得捉襟见肘。
方形智能手表未能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
当三星“不知悔改”地推出了Gear S时,惨淡的销量、方形表盘遇冷的现实让我们推测在即将到来的2015年中,将有更多厂商变方为圆,迎合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然而,纵使Moto 360赢得了再多赞誉,它终有一份“见不得光”的硬伤——环境光传感器导致屏幕底部留有黑块。作为圆形智能手表的先驱者,Moto断然不会止步于一款屏幕并不完整的产品。因此笔者相信在2015年中我们必将看到迭代产品的问世。
Moto 360仍不完美(图片来自arstechnica)
至于下代Moto 360究竟是叫“Moto 720”还是“Moto one”我们便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内部构造会加以完善,并拥有比Moto 360更具质感的外观和完美的圆形屏幕。考虑到一代产品249美元(约合人民币1541元)的低廉售价,第二代产品的售价或许会有所上调。
钟爱土豪金的Moto或将在明年该走模块化定制路线(图片截自亚马逊)
此外,考虑到Moto 360在这一年间推出了一系列个性十足的精美表带,有传闻称下代产品或将采用与Moto X相似的模块化定制销售模式;即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来提供两种大小不一的表盘、更高贵的腕带及更具逼格的表壳工艺。
回到现实中来,鉴于消费者对Moto 360的热情过高,“一抢而空”的市场现状或许会让Moto雪藏“Moto 720”2015下半年。因此在现阶段中,我们仍不要对这款产品抱以太多期望。
3IPS或被应用 智能手环借E-Ink崛起
关键词:续航 IPS E-Ink
要说可穿戴设备在这一年的发展中存在哪些不足,续航能力当属其中之最。碍于可穿戴设备体积普遍过小,难以容下高电量的锂电池,因此,“一天一充”的尴尬使用习惯便从智能手机复制到了可穿戴设备中。
续航能力成为2014遗留问题
细数市面上绝大多数的可穿戴设备,电量最高的也不过600mAh,能够待机144小时(即6日整)以上的产品更是凤毛麟角。对于本身硬件规格就不高的它们而言,若采用低功耗硬件则会进一步提升功能的局限性并降低用户体验。因此笔者认为我们不妨在设备的屏幕上做些文章。
TFT屏已成智能手表主流
就对屏幕要求相对更高的智能手表而言,目前应用最广的当属VA面板(即我们俗称的TFT软屏)。但对于已经活跃于智能手机领域多年的IPS面板来说,这项技术在智能手表中尚未普及开来。IPS的价值不仅在于可视角度大、色彩真实,更在于其低功耗的特性,我们便可借此来提升智能手表的续航能力。
2015年低功耗的IPS面板或被应用(图片截自官网)
那么,对于外观设计需要严格贴近用户手腕的智能手环而言,IPS技术则显然不适用,但若将屏幕完全舍弃便让智能手环少了一分科技感,而多了一分廉价感。那么,如何能在讨好消费者的同时又提升智能手环的续航能力呢?
E-Ink或将推动智能手环崛起(图片来自索尼香港)
其实,Garmin Vivofit和索尼Smart Band Talk的出现已经给予我们启示:2015年,被专注应用于电纸书领域的E-Ink技术或将推动智能手环崛起。
但对于智能手表而言,E-Ink未必适用
得益于E-Ink屏幕的可塑性和待机状态下几乎为零的功耗,不仅能为我们直观地提供运动数据,还将大幅提升智能手环的续航能力。尽管刷新率低是E-Ink在短期时间内难以逾越的屏障,但对于功能性相对单一的智能手环而言这一点无可厚非。
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用户粘性的强弱是考量产品好坏的重要因素,而续航能力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些因素。IPS和E-Ink技术虽然无法适配于所有产品,也无法让所有的消费者接受,但在笔者看来这不失为一次探索性的尝试。
4手表手环细分市场 迭代周期减缓
关键词:细分市场 迭代周期
回顾2014年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历程,有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正日益得到重视——在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均过于强调运动追踪功能的同时,智能手表加入了原本始于手环的心率监测,智能手环又加入了时间显示和通知提醒,如此往复导致二者的重叠度过高。
手表手环重叠度过高
手表与手环的“互补行为”引爆了消费者对产品的性价比以及“优越感”的争论。缺乏刚需、毫无新意的智能手表与多年来改观依然不大的智能手环由此展开了一场内对内的战争。
2015年即将来临,如何让手表与手环细分市场则成了当务之急。在笔者看来,智能手环本身的设计风格便流露着运动与青春的气息。因此,智能手环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应该通过增加传感器种类,提升硬件规格,从而挖掘更深层次的运动功能。同时,将产品尽量做到轻量化,让用户佩戴起来无负重感。
提升硬件规格虽好,但手环仍需轻量化(图片来自The Verge)
而对于系统更加完善、外观更显正式或时尚的智能手表,我们可以将重心由运动追踪转移到第三方APP研发以及社交功能上。但这也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运动功能,厂商只需在挖掘用户刚需的同时尽量保持与智能手环的差异化。
可穿戴设备在这一年间迭代速度过快
此外,由各大豪门所驱使的,产品的迭代周期过短也成为了今年另一个突出问题。拿三星举例,在今年前后共推出了Gear 2、Gear 2 Neo、Gear Live以及Gear S四款智能手表。尽管前三款仅仅是为了细分价格与OS,但每隔半年不到的新品发布也让消费者一度怀疑每款新品是否仅仅是毫无诚意的试水之作。
圆形表盘虽好,怎奈体积厚重、定价过高(图片来自Engadget)
没错,某些厂商在这一年中做了很多次尝试。有的将手表从方形设计改变为圆形设计,却因体积厚重、定价过高而依然无人问津;有的则自作聪明地以独立通话、3G上网为噱头,却因续航能力过低、操控性难度大而惨遭消费者遗弃。
相信这些厂商在将弯路走绝后终能有所反思:频繁迭代断然不可取,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一心一意地做好产品才能顺应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趋势。
5智能服饰成热门 虚拟现实推消费版
关键词:智能服饰 虚拟现实 廉价化
谁说可穿戴仅仅局限于手表与手环?2014年,集运动追踪、动作矫正以及时尚元素于一身的智能服饰俨然成为行业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无论是拉尔夫·劳伦的智能Polo还是维秘的智能Bra,这些大牌的加入无不预示着智能服饰将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以更迅猛的态势快速发展。
Polo Tech(图片来自安珀网)
相比于手表和手环,智能服饰最大的优势在于针对单一运动的专业性。其中,既有为网球而生,能够监测运动员生理数据的智能衣,也有为跑步爱好者量身打造、能够检测双脚着地力量,并予以指导性建议的智能袜。
Sensoria智能袜(图片来自The Verge)
不过在智能服饰在2015年的发展中仍有很多瓶颈需要突破,其中包括传感器的轻量化、隐形化;以及服饰用料、电池续航等方面的进一步优化。智能服饰虽然无法代替智能手表/手环,但这些将科技与时尚完美诠释的跨界产物必将成为2015年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可穿戴设备。
智能服饰的传感器仍需轻量化、隐形化(图片来自安珀网)
最后,我们来谈谈一直保持着“高冷”姿态的拓展(虚拟)现实设备。当惨遭“死刑”审判的Google Glass正处于媒介舆论的风口浪尖之时,谷歌终于开始意识到定价过高的误区,并开始寻求转型。
Google Glass(图片来自爱活网)
有关Google Glass消费版的消息在2014年间此起彼伏,却迟迟未见真身。在谷歌的反省中,我们希望能在2015年见到“廉价版”谷歌眼镜的出现。
索尼“梦神”(图片来自IGN)
此外,以Oculus VR、索尼为代表的虚拟现实设备厂商在经历了整整一年的半封闭式研发后,Oculus DK2以及Project Morpheus(梦神之映)终于将在2015年与我们正式见面。最令人激动的是,这次不再是工程机,而同样是售价低廉的消费版。
总之,笔者相信虚拟现实设备终将在2015年走下神坛,尽情享受平民百姓的拥吻。
6可穿戴终见坦途 机遇与挑战并存
可穿戴终见坦途 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2年4月5日,谷歌发布了旗下首款智能眼镜——Google Project Glass。自此,专注于拓展现实功能的它将好莱坞科幻大片里的未来装备从银幕搬进我们的生活中,并一度拉开了可穿戴设备发展的序幕。
Google Glass(图片来自推酷)
2013年9月4日,适逢“iWatch”传闻正盛,三星抢先发布了Galaxy Gear智能手表。首次将可穿戴设备推进消费电子领域的Galaxy Gear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也正是因此才有越来越多的人将2013称作“智能穿戴元年”,而不管这个纪元的缔造者是否如你所愿。
Galaxy Gear
2014年,可穿戴设备井喷,行业高速发展。但在无限风光的背后我们仍挖掘到诸多潜在的危机。续航局限、功能局限、产品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了业内更多的思考。
但荆棘过后,我们相信可穿戴在接下来的一年中终将迎来坦途。在厂商不断转型、用户需求逐渐明确的双重作用下各条产品线必将以更好地趋势迎合市场,发挥出科技应有的创造力。
柔性电池、投影手环等极客科技或将于2015浮出水面(图片来自安珀网)
我们也不妨猜想,诸如柔性电池、投影手环等仍处于研发阶段的极客科技或也将在2015年浮出水面,为行业注入更多变革性的力量,让“源自未来”的可穿戴设备再次接近未来。
总而言之,在经过了起步、发展、成型三个阶段后,2015必将是可穿戴设备的鼎盛之年。当我们正憧憬着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未来时,CES2015正悄然向我们走来。相信所有的猜测与谜团,都将自那一天起一一揭晓。
【假如您认为本文帮助到了您,请点击文章右下角“对我有用”按钮,我们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