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上午10时30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终点团城湖明渠开闸放水,来自丹江口水库的汉江水正式流入北京。
“南水”年均将为北京送水10.5亿立方米,除延庆外的其余15区县都将喝上“南水”,供水范围将达6000平方公里,覆盖平原区90%区域。
来水占城市生活、工业新水比例将达50%以上。这意味着,北京未来一年将增加500多个昆明湖水量,全市人均水资源量可增加50多立方米。
北京市环保局的监测数据显示,进京南水达到地表水II类标准,符合饮用水标准。
对于通水,有人担心江水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本月初,郭公庄水厂利用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实验水源开展了郭公庄水厂试验运行,供水范围为丰台、大兴部分地区,涉及277个小区、56万人,没有集中发生水土不服的情况,而这还是采用100%南水北调江水。南水北调江水正式进京,会按照江水与北京本地水1:4比例稀释,进一步降低各种风险。
在通水活动上,北京市市长王安顺表示:“要用心地管好、用好这宝贵的南来之水,让首都人民用上优质、安全、放心水,“我们将全力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引导全社会珍惜、节约、用好每一滴水。我们将满怀感恩之情,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大力支持沿线省市共同发展,让这一泓清水真正成为促进地区发展的友谊之水,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水。”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于12月12日正式通水。连日来,汉江水从鄂豫交界的丹江口水库一路北上,跨越了1000多座桥梁、200多条河流,经过近半个月的旅程流至北京。
北京市南水北调办25日表示,北京已制定2015年用水计划,通水首年计划调水量为8.18亿立方米。
河北团城湖调节池(左上)和团城湖明渠(右下)(2014年11月14日摄)
院士回应“南水北调失败”三大质疑
近日,一篇题为《南水北调通水即失败》的文章在网上风传,也让不少人开始对这项经过50年研究论证和12年建设的工程表示担忧。
为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王浩日前接受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专访,对网文中提及的“流速过慢”“泥沙沉积”“半道结冰”等三大质疑作出解答。
质疑1:水速慢致调水目标难实现?
回应:靠大黄鸭运动轨迹推算流速“不可靠”
这篇网文称,根据本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当天电视新闻中“大黄鸭”的漂流速度,推算出“通水时的平均水流速度为每秒0.1米,输水量为每秒22.4立方米”。
由此文章推断,南水北调真实水流量远远达不到设计指标,工程设计的“每年平均输水量”95亿立方米无法完成,并得出结论——“水流非常缓慢,证实工程完全失败了”。
王浩表示,靠“大黄鸭”运动轨迹推算水流速度“不可靠”,其结论“不科学、不准确”。
他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基本上是自流输水,主要依靠重力。中线干渠渠首陶岔到输水终点北京团城湖之前落差约为100米。江水在输送过程中要经过大量节制闸、分水口门、退水口门、倒虹吸还有渡槽等水利设施。这些都会增加输水的阻力,使输水水流慢下来。
“根据我们的计算,南水北调的水面线有几毫米的误差,就会减少3至4个流量,这里面有一套非常复杂的控制系统,但总体来说输水正常流速应是每秒1米到1.5米。”
王浩认为,根据“大黄鸭”运动轨迹推算流速“不可靠”,因为不管水流流速多少,任何一个渠道断面的流速分布都是一个“子弹头”的抛物线状,水面和水底的流速会慢一点,而渠道中心流速最快,“不能仅根据水面轨迹来推算流速,而要精确的水利计算”,否则就是“以偏概全”。
质疑2:泥沙沉积已彻底毁掉工程?
回应:水库及输水干渠不存在“泥沙问题”
“泥沙沉淀将毁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该网文称,丹江口水库的水来自汉江上游的陕西,“水流湍急,泥沙极大”,汛期之后丹江口的水因携带大量泥沙很浑浊,不能马上放水进入南水北调干渠,需要几个月在水库里沉淀干净,再放清水入干渠,但南水北调工程指挥者马上放水入干渠,使得渠道淤满污泥,“这个错误的决策,不幸已经彻底毁了整个南水北调中线。”
对此王浩回应:丹江口水库及南水北调中线输水干渠不存在“泥沙问题”。
王浩表示,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泥沙问题”是“无稽之谈”。他解释说,长江本来含沙量就很低,每立方米约为1公斤,汉江又是长江最大支流,比长江的含沙量还低,特别是近年来,陕西安康、商洛、汉中等地大力推进水土保持,使得汉江含沙量再次减少。
“汉江汇入丹江口水库后泥沙会进一步沉淀,再加上中线工程取水口是从水库表层取水,而输水渠道都是混凝土衬砌,最后进入水渠中的泥沙可以说‘极其少’,水很清澈,根本不存在泥沙淤积的问题。”
而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全线也采用全封闭立交设计,不与沿线河流、沟渠等发生关系。总干渠两侧还划定了水源保护区并进行生态建设,确保沿线河道泥沙不进入总干渠。
质疑3:半道结冰会影响南水北送?
回应:冰期输水问题已制定应急预案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全长1000多公里,沿途气候差别很大。冬季往寒冷的北方送水,是否会“半路结冰”影响江水北送?该网文推断,在每秒0.1米的水流速度下,输水渠道将降温到冰点,接触空气的水面会首先结冰,使水无法流至北京。“整个渠道的水基本停止流动,冰冻成一块,胀坏渠道、涵洞、渡槽,彻底破坏工程。”
王浩表示,国家已充分考虑冰期输水问题并制定应急预案。他说,冰期输水是南水北调建设中要解决的重要水力学问题之一。“国家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时就专门研究了冰期输水的问题,针对结冰期、冰封期、化冰期三个阶段输水都做了详细论证和充分预案。”
“比如在结冰期我们会适当加大水的流量,让水位高一点,冰盖在上面,而下面则有足够空间走水,有很详细的措施,专门经过国家论证并验收通过。对冰坝、冰塞等紧急情况也都做了应急预案,比如通过拦冰索等除冰设施,保障沿途水流通畅。”王浩解释说。
对此,北京市南水北调办表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冬季也能输水运行,只是会受到河南安阳以北明渠段水流表面结冰影响,输水能力会降低到正常情况的60%,但不会因结冰而影响南水北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