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17岁的布鲁克林少年Osiris Aristy 因涉嫌恐怖主义威胁被纽约警察逮捕。原因是三天前,他在Facebook上发了一张枪的照片,随后又在一条威胁性的信息后面加上了一个警察和三把枪的emoji。
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社交网络的内容能写进学术论文,手机短信、聊天记录、社交网络上的交谈能作为呈堂证供,现在emoji也成为了影响法庭判断的依据之一。
Emoji是日本人Shigetaka Kurita的发明,在日语里称为“絵(e)文字(moji)”,字面意思是“图片”+“文字”。它通常显示为黑白或彩色的小图形,是标点组成的表情符号emoticon的进化形式。
Emoji之所以被发明出来,是因为网络、短信这些通讯工具虽然能让人们随时随地交流,但是缺乏感情色彩。面对面交流、打电话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神情、语气感受对方的情绪,而冷冰冰的短信、邮件、聊天信息虽然便捷、却容易造成误解。
出于人们表达情感的普遍需要,它最初在日本流行,之后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以一定标准写入了Unicode,在邮件、网页、手机和电脑操作系统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The Mashable Projects发现,在过去的一年半中,emoji至少在全美九起案件的审判中起到作用。
在匹兹堡,一名男子因谋杀妻子被判为一级谋杀。他在信息中建议她可以喝一点他偷偷加了氰化物的肌酸来缓解头疼,并用了一个微笑的表情。他最终被判无期徒刑;去年12月最高法院判决的一起案件中,名叫Anthony Elonis的宾夕法尼亚男子被指控威胁前妻,但他争辩说那些威胁并不是认真的,因为他在一个暴力威胁后面加上了吐舌头的鬼脸。
在这些案件中,emoji对案件的结论并不是决定性的,但这些案例暗示,在不久的将来,emoji会正式成为证据的一部分在法庭上得到呈现。
比如,在在线毒品交易网站Silk Road一案中,辩方律师要求陪审团阅读书面聊天记录,理由是表情符号、重复的标点“???”、或者文字“Soooo”所表现的语气不能被准确地念出来,而这些细节会影响陪审团的判断。法官Forrest最终仍然决定按惯例当庭宣读作为证据的聊天记录,但是强调了陪审团应该阅读书面材料,包括上面的标点和emoji。控方在引用证据的时候会补充:“句子后面还有一个表情符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emoji相当于网络用语中的标点。如果要全面解读数字化媒介中的信息,那么理解emoji的含义必不可少。问题在于,尽管emoji越来越通用,人们使用它的方式并不一致。表情的丰富性、文化差异都增加了它的复杂性。正如它的发明者Kurita所说,“我很想知道它们的使用程度,以及地域上的细微差别……可能有一些东西只有日本人才理解,或者只有美国人才会懂。”
Wired的文章指出,在法庭中采用emoji的一大问题是它的模棱两可。就像传说中的“呵呵”一样,一个笑脸可以表示愉快,但也可以仅仅表示礼貌,或者是表示讽刺的邪恶的笑,甚至表示无话可说。没有谈话的背景和对谈话中双方的了解,很难猜测某个emoji背后的意图。
但是语言学家Tyler Schnoebelen指出,不仅仅emoji是模糊的,语言本身就是多义的。“emoji是新事物,所以它们并没有完全被传统接受。”他解释道,“但是它们和我们了解的许多事物的性质是一样的。就像仅凭一个词语或者大笑判断意思一样,根据一个符号下判断是相当危险的。”对于法官和陪审团来说,最终影响判决的不是emoji,而是如何借助emoji,更加准确地解读涉案者的动机、情感、心理状态。
控方在法庭上的重要角色之一就是证明犯罪意图,不管有没有emoji,这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证明意图,律师们会让证人和嫌疑人对陪审团解释他们使用的专业用语、俚语和黑话。“对我来说,emoji和贩毒的黑话在刑事受控案件中并没什么不同,”前辩护律师Greg Hurley说。解读这些并不比emoji容易。想知道emoji的意思?不如直接质问当事人吧。另一种可能是,语言学家像通过大量语料研究一个人的用词习惯一样,研究当事人使用emoji的习惯,并作出推断。
不管能不能被主流社会所认可,emoji无疑已经成为流行文化中出现最频繁的元素之一。纽约时报记者Jessica Benett朋友的故事大概可以说明它泛滥的程度:“一个男人用[酒杯]+[男孩女孩的脸]+[问号]约我出去,我们只用emoji,聊了整整45分钟。”而Jessica自己写道:“我这礼拜认真考虑过要不要在简历里面加一串emo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