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届奥运会上,跳水依然是中国代表队率先夺金的项目之一,尤其是在由吴敏霞、施廷懋出战的女子双人三米板比赛中,两人最终夺冠一跳堪称完美,不仅仅动作舒展同步,而且入水水花的控制也是无可挑剔,圈内称为“压水花”。
下面我们就要尝试揭开中国队“压水花”世界无敌的秘密。
事实上,人体跳入水中的过程就是固体流体碰撞的过程,如何让溅起的水花减少到最低限度其实涉及到流体力学方面的知识。
也许很多人都会认为,跳水运动员应该像游泳运动员那样双手绷直以楔形姿势扎入水中,这样破水面更加锋利,身体阻力更小。
游泳运动员的入水时绷直手臂,最大程度减少阻力,获得更大的入水速度。
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游泳与跳水的入水动作技术大不相同。
据说最开始跳水运动员的确是绷直手如水的,但直到有人在“冰棍式”跳水中发现,相比绷直脚尖,直接用脚掌撞水的方式更能够压制水花的产生。受此启发,现在大多跳水高手都开始使用手掌对水的“平掌撞水”压水花技术。
跳水运动员入水时,掌心对水,腿脚绷直。
当然手掌的形状根据不同运动员的习惯和跳水动作姿势而有区别。
那么为什么以平面入水后的水花会比楔形入水更小呢?
果壳网用户对此回答称,实验表明,楔形物体坠入池中时,由于水的不可压缩性,便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寻找出路,楔形物的斜面便是这个方向。而和方形物体碰撞的水主要横向运动,因受到四周水的压力无法冲腾而起,这便是掌心向下水花小的原因。
而且由于跳水运动员在作完技术动作入水时身体在空中的旋转很难完全停止,因此手掌就需要正对速度方向而不能仅仅平行于水面,这一技术被内行称之为“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