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在现代企业中,为“挖”来合适人才,企业往往也不惜重金,“揽才”一直就是人才市场的主旋律。但是,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更多的企业开始把重心转移到人才的自我培养上,同时新的培育模式不断涌现。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客观原因。
因为,尽管“要人才,更要快才”是很多企业的做法,但是,必须看到,即使是非常优秀的人才也需要进一步修剪,根源在于存在技术应用特殊性、文化适应度、人才忠诚度等方面的问题。很多企业都发生过的“空降兵”败走麦城、跳槽现象时而发生等,都证明揽才存在一定的缺陷。
此种情况下,自我育才逐渐成为一些大企业的自觉选择。
企业育才的模式多种多样。一种是外包。即企业和培训机构协议,由培训机构承担对员工的培训责任。另一种是岗前培训,即新员工须接受不同程度的培训,其中包括轮岗、业务知识培训等。还有一种是“老师带学生”,由老员工全程带领新员工,在多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实际应用中,每个企业选取的模式或模式组合有所不同。
客观评价,三种模式各有所长,同时缺陷也显而易见。外包模式主要关注技术上的提高,员工缺乏对企业的深入了解,业务上易倾向只关注岗位本身,工作认同感不强;岗前培训,一定程度上会强化对自我工作价值的认同,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致力于技术、技能。“老师带学生”模式,也没有脱离这个窠臼。
“迎难而上”是大企业一贯的做法。在众多培养模式都有所欠缺的情况下,一些大企业开始探索新的培育模式,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把培训线延长,深入到校园中。诺基亚、微软等外知名企业都有自己的学生实习计划,学生通过参与实习计划,可以在企业进行为期数月到半年左右的实践。毕业后,优秀的实习生有机会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这是一种逐渐兴起的培育模式。
模式创新的另一个典型代表就是华硕。华硕建立了华硕之翼、 “硕市生”、华硕学院三个校园组织,构建起完整的人才培养阶梯。组织成员涵盖大学各个年级的学生。加入校园组织,学生可以获得实践机会和各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产品、技术知识和企业文化、理念。优秀成员进入下一个组织,接受更专门的训练,甚至进入到华硕电脑工作。
华硕模式无疑更新、更深刻。它不仅延长了培训线,而且涵盖了各个年级的学生,培训面更广,同时,在抓好技术、技能培训外,企业的文化、理念被当作一种重要的培训内容贯穿其中。这种模式是把人力培育代价提前实现,承担更加昂贵的培训成本,需要企业具有更加长远的人才战略。
自己培养的人才更容易融入到团队中,更能获得团队的信任和支持。深入思考,华硕模式下,员工的发展愿望和企业的发展愿望会更加一致,整体荣誉感会更强。和企业理念有差距的学生在入职前可以慎重选择,没有必要入职后再考虑是否跳槽,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把选择的权力交给了学生,从而员工的跳槽率会大大降低,实现真正的“共好”。
对于育才带给企业的意义,华硕许佑嘉有过一个精妙的比喻:路边有一棵花草,你觉得很好,就把它移栽到家里的后院,这是无机;你很喜欢花草,在自己的院子里播了一颗种子,出苗后你把它慢慢养大,这是有机。移栽的花草你会很担心它能否和新的环境融合,而自己从小养大的花就没有这个问题。或许这就是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