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6日,雷军和十几个人一起喝了顿小米粥,小米公司正式诞生,一段传奇的创业之旅就此开始。
时至今日,小米已经走过了七个年头,给中国乃至全球智能手机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也经历过爆炸性的增长和低谷中的徘徊,赞誉、争议也始终相伴相随。
今天,界面刊登了一篇《小米七年》,详细回顾了小米创业七年的历程,期间提到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
1、最最开始小米一举杀入的是一个怎样的市场呢?
当时,国产手机是“中华酷联”(中兴、华为、酷派、联想)的天下。然而,“中华酷联”仍沉迷于庞大的运营商定制机市场,并不能真正代表国产智能手机的崛起。
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当年几乎没有一款国产手机敢超越1999元价格线雷池一步。
在大牌厂商激烈厮杀时,2010年4月正式创立的小米正在闷声成长。
2011年12月,小米手机第一轮开放购买,三个月后售出第100万台;2012年6月7日销量突破300万台。
这样的成绩还不足以引起大厂商的侧目,却成功验证了“先做ROM再做手机”的“小米模式”可行,同时也为小米手机带来第一批忠实“米粉”。
2、组建创始团队,雷军招兵买马
“最早组建小米初创团队时,雷军秉承的是精英主义。他曾说要创办一个“铁人三项公司”——把谷歌、摩托罗拉和微软最棒的人才集合在一起。
事实上在早期小米公司研发团队除了金山以外,一半以上员工都来自于这三家公司,而且公司平均年龄为32岁。这样的背景,这样的年纪,在哪个公司都是顶梁柱。”
3、没有明文规定的“996”工作制
“开始那两年MIUI团队每天基本上要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有时讨论一个问题讨论到十一点。”
后来小米被外界诟病的“996”工作制便诞生在那个时候。从早九点工作到晚九点,一周工作六天,这样高强度的安排从未被明文规定,而更像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在“996”的加持下,MIUI开创了业界最快的发布节奏:每周五更新一个版本,让用户反馈的需求得到快速响应和修正。
4、为做手机,雷军业内拉大佬
当时雷军联系了好几个业界大佬,其中一位谈得很辛苦,但最终也没有过来,原因主要是不相信小米的互联网手机模式。
他就是后来成为锤子科技CTO的钱晨。
2010年10月,周光平带着一票人过来了,高通的资料也拿到了,王立和同事们才开始正式研发小米手机。
5、为了第一代手机,雷军四处拜访供应商,工程师消失一年
开发第一部手机产品时,最大的困难在于所有的供应商都不知道小米这家公司,第一反应都是不支持,导致根本“没东西可以用”。
最后还是靠雷军打破僵局,他挨家挨户地拜访供应商。
2010年日本福岛发生6.2级地震后,他还去拜访了日本的供应商。当时往东京飞的飞机几乎是空的,除了雷军和几个小米同事。这感动了不少供应商。
做第一代手机产品时小米特别低调,没对外界透露任何风声,对不少朋友来说王立仿佛消失了一年。
6、起源1999元定价的“高性价比”优势
小米第一款手机定价为1999元,这样的定价让小米成功建立了第一个价格锚点,让不少国产厂商品牌对2000元红线望而却步,建立了初步的“高性价比”竞争优势。
小米的连环拳对国内手机市场产生了鲶鱼效应,开始倒逼其他国产手机厂商改变经营策略。
7、丢得太快的“第一”宝座
2015年的小米高开低走,年初高调宣称销量要冲击8000万台甚至1亿台,最终全年销量却只有7000万台,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随着华为手机销售量突破1亿台,2015年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也被华为抢走。
8、每年在别人嘴里死几次
王立在华为的师兄每年总是说:“小米不行,小米一定死,小米最多活到明年。”
从2010年、2011年周鸿祎黑小米开始,王立印象中小米被黑的次数简直太多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觉得整个团队已经变得非常有韧性,即使偶尔会着急,心态整体也保持得很稳定,公司也因此变得非常坚韧。
“他们总说手机一旦走下坡路就起不来,但华为能起来,小米一样可以。”
9、小米的重要里程碑,MIX
早于2013年,MIX这个项目进入构想,并于2014年正式立项开始研发。然而直到2016年年底发布,很多人甚至小米员工还是不知道这款机器的存在。
10、小米每年年底都会给米粉寄明信片表达谢意,每位员工都要写10张,一共超10万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