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环问鼎世界No.1!创始人:意料之中
  • 上方文Q
  • 2017年06月29日 14:43
  • 0

4月份,小米生态链企业华米科技的CEO黄汪宣布,小米手环累计出货量超过3000万,从市调机构IDC的报告看已经超越Fitbit,使得华米跃居全球第一大可穿戴厂商,同时华米2016年收入超15亿元,在小米生态链中也是第一。

在可穿戴行业逐渐变冷,Pebble倒闭、不少厂商停止或者减缓发布新品的同时,华米却凭借小小的手环(还有手表),登上了全球No.1的宝座,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华米CEO黄汪近日在与高榕资本(华米B轮投资方之一)交流时,就此做了一番分享。

首先,黄汪很“狂妄”地表示,华米成为可穿戴设备世界第一的企业应该是一件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团队在智能硬件行业浸淫了多年,对智能硬件做了很多思考,关键是能否做到极致,二者需要三个条件:有钱、有人、有耐心。

他还根据自己的经验,指出了硬件产品存在的三大误区,希望产品无所不能、产品定义的骑墙派、战略懒惰,值得创业者参考学习。

小米手环问鼎世界No.1!创始人:意料之中

黄汪发言部分摘录如下:

成为可穿戴设备世界第一的企业应该是一件意料之中的事情。

我们团队在智能硬件行业浸淫了多年,对智能硬件做了很多思考。对于智能硬件来说,关键在于你的产品能否做到极致,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至少三个条件:有钱、有人、有耐心。

有耐心是什么概念?说实话,做AMAZFIT运动手表的过程非常痛苦。这真的是华米历史上最痛苦、最漫长和最难的一款产品。我们用了整整18个月打磨这件产品。

大家看到智能手表产品出了一茬一茬,2015年巨头开始入场。这种情况下,大家问到我什么时候出的时候,我回答一句话:我们不是第一个出的,但是我们肯定不是最后一个出的。

关键在于要在你想好产品定义的情况下,再去出这个产品。

那应该要如何去定义你的产品呢?

从我们的经验看,硬件产品主要存在三大误区。

误区之一,希望产品无所不能。

最典型的一个情况就是在智能手表这个行业里。我记得2013年我们做智能手表的时候,业内普遍的观点就是把手机芯片用来做手表的芯片,把手机变成了手表,所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产品定义,智能手表就是绑在手上的小屏幕智能手机。

然而,把它定义为一个无所不能的产是导致产品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做产品定义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无所不能的产品带来的问题是什么?成本的上升、功耗的上升,无所不能的后果往往是什么都不能。

误区之二,产品定义的骑墙派。

顺着“无所不能意味着什么都不能”的思路下来,你会发现通过做减法来找到更加准确的产品定义才是关键。

做减法需要深度的思考、实践和决心,因为你的确会担心如果减去了这几项功能消费者是否还会被打动。

说实话,我们在做华表AMAZFIT手表的过程中,一开始就是想做一个无所不能的手表,但是大概过了半年之后,我们感觉到这是有很大问题的,我们对产品的定义变成了突出运动功能的智能手表。

最后我们下定决心把产品定义调整成了一个有一些智能功能的、甚至没有智能功能、只是运行了安卓的手表。

这个过程里,差不多每半年做一次产品定义的调整。它已经调了18个月,这里最难的是裁减、取舍的过程。

误区之三,战略懒惰。

有句话说的很好,“战术上的勤奋不能弥补战略上的懒惰”。

我们有能力使用性价比超强的打法,但是你如果不是好好的去定义好这个产品的话,它真的就能大卖吗?很多智能手表到最后都是大家用了几个月,甚至几个礼拜,尝了个新鲜。

你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用户买回去之后,除了新鲜感之外,到最后这个产品给用户解决什么持续性的痛点了?

Pebble之死,很大原因在于太迟意识到产品定义出了问题。

这个案例也提醒我们:硬件创业尽量离供应链和制造中心近一点儿;招募扎实靠谱的硬件团队很重要,但抄袭欧美的时代过去了,抄无可抄,不要再抄;建立自己挖掘消费者需求的能力,这比什么都重要。

华米是一家人体数据公司

事情要从终局来做判断才有意义。无论是智能手环还是手表,我们都把它定义为一个人体的ID,ID就意味着你坐卧住行、一举一动的数据都在里面。

关键的一点是,所有数据的收集都是在人体无感的情形下完成的。当智能设备成为你的人体ID时,无论是支付、跨设备的互联网交互、健康管理都是非常自然的应用场景。

华米整体的逻辑重点没有放在变着法儿改造硬件产品上,简单地屏幕大一点或者功能多一点的硬件改动并没有多少意义。

如何服务于其数据获取终端的角色,才是定义硬件功能的标准。作为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需要在外观设计、体积重量、功能定义等方面保持克制,如果还用做传统消费电子的产品思维,试图通过堆砌功能,升级配置来“推陈出新”,必然会走进死胡同,碰到所谓的玻璃顶。

如果手环产品仅仅是一个硬件,比如MP3,卖多少、盈利多少,当然要拼营收。但如果把它当做获取用户数据的终端,则更关心多少用户能够一直戴下去,黏性多强。

硬件只是我们获取用户的方式,重要的是背后带来的数据的价值。

今年年初,我们成立了自己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搭建了云端运动健康大数据平台,主导研发基于深度学习的可穿戴芯片。4月,内置了ECG心电芯片的AMIZFIT米动健康手环发布,这块ECG芯片为手环获取的数据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心电数据。

这也为手环产品从简单的运动、睡眠记录向更严肃的健康医疗用途延伸提供了可能。

基于心电数据,华米正在进行两个方向上的尝试:一是基于心电图做生物特征识别,相比指纹,人的心电特征更难被复制;二是通过深度学习做疾病筛查,为医生做辅助诊断。

在看心电图这件事上,由于数据量大,医生未必能抓到所有的问题,通过深度学习的方法,我们能够筛查到很多医生忽略的点,再交给医生判断。

我们希望通过和医学界的紧密合作,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中国人的心血管健康状况。

数据挖掘是一件厚积薄发的事情,你需要做一台不断深挖的数据挖掘机。

文章纠错

  • 好文点赞
  • 水文反对

此文章为快科技原创文章,快科技网站保留文章图片及文字内容版权,如需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快科技

观点发布 网站评论、账号管理说明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相关报道

最热文章排行查看排行详情

邮件订阅

评论0 | 点赞0| 分享0 |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