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十年终极一战的《复联4》在全球影迷的一片期待中上映。作为漫威超级英雄系列电影的终结篇,《复联4》的票房表现力依旧爆表,仅用16天,中国内地票房就突破了40亿,仅次于上映15天破40亿的《流浪地球》和《战狼2》。
《复联4》如此火爆的原因,除了横跨十年的超级英雄情怀外,还有电影当中声势浩大的动作场面和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特效。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特效已经发展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从《阿凡达》宛如仙境的潘多拉星球到《复联4》群雄混战的打斗场面,电影特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无法分辨真假的虚拟场景和华丽的视觉盛宴。不过,我们今天能享受它带来的神奇体验,还得归功于人们不断在“特效技术”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1
特效启蒙期——模型的运用
1902年由乔治.梅里爱执导的《月球之旅》诞生,揭开了电影特效史的序幕。影片运用道具和惊艳的剪辑技巧,创造出了电影特效史中著名的人脸月球。
在这个时期还涌现了《金刚》、《大都会》以及《化身博士》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特效大作,其中运用最多的特效技术是使用模型拍摄逐帧画面,然后将它们连续播放以实现“定格动画”的效果。或者借助错位和拍摄角度的方法,令被拍摄的物体比实际效果要看起来巨大得多,《大都会》就是典型的例子。
2
特效发展期——遮罩的运用
在模型主导电影特效发展的同时,一种被称为遮罩的电影特效手法也在持续发展。1929~1959年,好莱坞开始盛行玻璃遮罩技术,这项技术是将一块画有场景的玻璃板放置于摄影目标和摄像机之间,类似于滤镜,借此营造出置身真实场景的观感。这项技术呈现了很多无法实现的电影场景,成为影视制作行业至今都采用的特效技术。
不过,早期的遮罩技术依然存在局限性,所以,基于电影底片的蓝幕、黄幕技术开始出现。它们通过在电影胶片上将拍摄目标周围的场景去除,再叠加上单独拍摄的背景画面,从而实现了遮罩效果。
在蓝幕、黄幕技术的后面,便是大名鼎鼎的数字绿幕技术了,也叫色度键抠像技术。它是通过将拍摄画面种的绿色背景扣掉,再替换成其他背景以达到预期设定的效果。绿幕技术实现了难以完成的拍摄场景,也让我们更多机会体验天马行空的感觉。绿幕技术的发展,是电影特效史的一个里程碑。
3
特效成熟期——CG和动作捕捉技术
如果你看过《猩球崛起》系列电影,一定会惊讶影片是如何拍出如此真实的大猩猩,这个就要归功于CG和动作捕捉技术的发展。
CG和动作捕捉技术通过捕获人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
利用计算机3D建模来合成一系列现实世界里不存在的东西。例如:《猩球崛起》中的大猩猩,《变形金刚》中的汽车机器人等等,都是利用CG和动作捕捉技术合成的结果。
但是,无论是现在流行的绿幕技术还是高能的CG和动作捕捉技术,都需要以高性能的计算机作为基础。
特效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例如曾经以特效惊艳观众的《阿凡达》,每帧画面平均耗费了4万个人工小时。这也是为什么一般一部“大片”早已经完成了拍摄,但却得等到半年甚至一年之后才能上映的原因。所以对于特效制作而言,一台高性能的计算机必不可少。
高性能的计算机,运行速度首先要够快,而在这方面能够带来显著变化的无疑是SSD。
影驰HOF PCI-E AIC RGB,历经一年多研发打磨,连续读写高达3400/2800MB/s,随机读写则达到了4000000/6000000 IOPS,对于特效制作需要经常用到的MAYA平台为主,3DMAX、realflow、houdini等软件,可以带来更快的加载和渲染速度。
除了高速度,采用东芝原厂3D NAND FLASH的HOF PCI-E AIC RGB在可靠性方面拥有充分的保障,并且提供1TB和2TB两种超大容量,让数据存储更安全更多样,足以支持特效工作人员的大容量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