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惜“退群”重启商业捕鲸:为何非捕不可?
  • 折耳根
  • 2019年07月16日 16:50
  • 0

最近“日本退群”的消息上了热搜,原来是日本政府于6月30日正式退出了国际捕鲸委员会(IWC),这是二战以来日本首次从国际组织“退群”,引发了广泛关注。退群次日,日本便马上做了一件想了很久却一直不能做的事……

7月1日,日本正式重启商业捕鲸,一支由5艘船组成的捕鲸船队从北海道出发,驶向排他性经济海域,当天下午便捕到了一头小须鲸,运回港口后,工人们测量和记录了这头鲸鱼的体长等数据,然后进行了放血和解体。几日后,切割成小块的小须鲸肉开始在市场上公开售卖。

日本的捕鲸活动长久以来伴随巨大争议,各国的示威游行自不必说,环保组织“绿色和平(Greenpeace)”和“海洋守护者(Sea Shepherd)”还长年对日本的捕鲸活动进行监视和干扰。人类一直从海洋中获取各式各样的资源,为什么大家偏偏揪着捕鲸业不放呢?

原因之一:捕鲸手段血腥残忍

面对体长可达十几米、体重可达几十吨的巨无霸,想靠温柔的方式捕获并不现实。2017年澳大利亚政府公布了一段拍摄于2008年的视频,记录了日本捕鲸船在澳大利亚南部海域的捕鲸行为,其血腥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捕鲸船先是进行了长时间的海上追逐,让鲸鱼筋疲力尽,然后随着船头捕鲸炮发出一声巨响,射出的标枪击中了鲸鱼并在其体内爆炸,鲸鱼血随即染红了海面。捕鲸船将鲸鱼拖行了一段时间,待其在痛苦挣扎中死亡后才拖上船进行解体,视频中多名工人站在鲸鱼横流的鲜血和内脏中挥动着刀具,场面令人胆战心惊。

捕鲸是一个古老的行当,最开始捕鲸的人们是智慧而勇敢的,他们为了生存向自然发起了挑战,与海中巨兽近身肉搏以获取宝贵的生存资源。但随着技术进步,人类与鲸鱼的力量关系发生了转变,再加上鲸鱼经济价值的不断开发,捕鲸活动非但没有走向人道化,反而越发具有虐杀和掠夺的意味。

日本的捕鲸史可以追溯到绳文时代(14000年前~公元前4世纪),在绳文时代及弥生时代(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的许多遗迹中都可以找到鲸骨和绘有捕鲸纹样的器具。从出土鲸骨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通常集体捕鲸,然后分而食之。

公元10世纪,北海道原住民阿依努人乘坐小船,用弓箭、定置网等简易工具在沿海20公里的海域内集体捕捉小型鲸类。到了12世纪,日本的捕鲸活动非常活跃,人们划着小船,通过鱼叉直接刺杀鲸鱼。1606年,和歌山县太地町出现了日本首支专业捕鲸队伍“鲸组”,进行有组织性的捕鲸活动。1675年太地人开始通过渔网捕鲸,捕获量大幅提升。

日本人在16世纪开始使用标枪捕鲸,能够捕杀在近海50公里海域内的大型鲸鱼。捕鲸时,他们先通过多艘小船从三面包围,把鲸鱼赶进网内,然后再用标枪制服它们。19世纪日本引进了挪威的捕鲸标枪,捕杀范围也扩展到了近海70公里海域,捕鲸效率不断提高。

真正对鲸鱼种群带来毁灭性打击的商业捕鲸活动发生在20世纪。有统计指出,人类在这一时期至少捕获了290万头鲸鱼,其中北大西洋捕获276442头,北太平洋捕获563696头,南半球捕获2053956头。在这轮疯狂捕杀后,抹香鲸数量减少到了原来的1/3,蓝鲸数量只剩下原来的1/10,北大西洋露脊鲸更是濒临灭绝。

日本不惜“退群”重启商业捕鲸:为何非捕不可? 抹香鲸(图片来源:Gabriel Barathieu/Wikimedia Commons)

日本在这一时期“表现突出”。1934年日本捕鲸船队赴南大洋进行了首次远洋捕鲸,从二战后到1960年代,鲸鱼肉都是日本重要的肉食来源,也是学校配餐中的常见菜品。在60年代初期,日本的年捕鲸量达到了惊人的20万吨。

原因之二:保护鲸鱼种群

出于保护鲸鱼种群的目的,国际捕鲸委员会于1982年决定暂停商业捕鲸,随后一些鲸鱼种群有所恢复。但蓝鲸和长须鲸由于体型庞大、鲸油产出率高,被滥捕情况尤为严重,1930年代初数量急剧下降,目前仍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日本曾声称小须鲸种群已恢复到适合捕猎的水平,他们认为这种小型鲸类以往并非捕鲸活动的主要目标,受滥捕影响较小,随着蓝鲸等大型鲸类种群缩小,它们可以获得更多食物,繁殖速度倍增,如果不进行适度捕捞,反而会影响其他种群的生存。但由美国斯坦福等大学主导的一项研究驳斥了日本的观点,他们经过DNA分析,推算出当前小须鲸数量与捕鲸活动前相比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技术进步让鲸鱼无路可逃

如今千夫所指的日本在商业捕鲸行业不过是后来者,真正引领捕鲸行业走向工业化的其实是欧洲各国,他们是多项关键捕鲸工具和加工技术的发明者,直接推动了这一行业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日本的捕鲸业。

欧洲早期的捕鲸活动也始于原住民,寒冷的北方海域无法种植粮食,人们只能靠捕猎鲸鱼为生,他们乘坐独木舟或帆船,靠着连着绳索的鱼叉、标枪、斧头等工具在沿海地区刺杀小型鲸类,他们在那时就已经掌握了拖行受伤鲸鱼使其失去抵抗能力的技巧,捕获的鲸鱼会在岸边被就地剥皮屠宰,骨架被直接丢进海里。

后来更多的国家加入捕鲸业,新技术新发明也不断涌现,比如英国人发明了直接在船上提炼鲸油的炉子,使得捕鲸船可以在海上停留更长时间,提高了捕鲸效率。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汽船也开始应用于捕鲸,人们可以捕捉速度更快的鲸鱼,捕猎范围得以扩展。

最有效且最可怕的发明要属捕鲸炮,它是捕鲸船的核心设备,炮台通常设置在船的头部,通过火药的爆发力射出标枪,1864年由挪威人斯文德·福因(Svend Foyn)发明,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福因还发现了用鲸鱼残骸炼出更多鲸油的方法,在石油工业出现之前,鲸油用途广泛,被用作灯油、机油和燃料,他的发现促使更多人在经济利润的驱使下疯狂捕鲸。

日本不惜“退群”重启商业捕鲸:为何非捕不可? 约1900年代的一艘蒸气动力捕鲸船,船头配备捕鲸炮(图片来源:Bodoklecksel/Wikimedia Commons)

捕鲸炮在很长时间里一直使用尖头标枪,人们原本以为头部越尖锐越容易射中目标,然而在实践中他们发现,当射击角度较小时,高速发射的标枪很容易产生类似于“石子打水漂”的效果——从水面或鲸鱼身体上弹开,无法命中。1951年,东京大学的教授平田森三将尖头标枪改为平头标枪(标枪头部为直径10厘米的平面),有效避免了“打水漂”现象,极大提高了命中率。平头标枪看似变钝了,但由于发射速度很快,穿刺力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日本不惜“退群”重启商业捕鲸:为何非捕不可? 日本近代的捕鲸炮,标枪为平头(图片来源:鈴木早智子/Wikimedia Commons)

捕鲸船同样不断发展着。二战后大部分捕鲸船都配备了声呐系统,还能与直升机联合作业。现代捕鲸船载货量大、航速快、设备齐全,战时常被征用为辅助军舰,可见其实力之强大。

现代日本的捕鲸船队通常由采集船(配备捕鲸炮台,主要负责抓捕鲸鱼)、母船(配备解体、加工、炼油、冷冻设备,船尾有可将捕获的鲸鱼拖上船的滑道)、盐藏工船(配备食用鲸肉盐渍加工设备)、冷冻工船(配备冷藏冷冻设备,后来常与盐藏工船合二为一)、油槽船(去程运输用于船队其他船只补给的重油及柴油,返程运输鲸油)、探鲸船(负责搜寻鲸鱼踪迹)、曳鲸船(负责将捕获的鲸鱼拖拽到到母船,探鲸船、曳鲸船很少单独建造,其功能通常合并到母船,或者由船队内的母船轮流承担)和大发艇(负责将母船上解体后的鲸肉运送到其他工船)等组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作业效率非常高。有的捕鲸船上还配备有实验室和医务室,堪比一个小型社区。

日本不惜“退群”重启商业捕鲸:为何非捕不可? 捕鲸船尾部的滑道(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相较之下,鲸鱼倒显得十分弱小了,在现代化工具的围剿下,它们根本无路可逃,管制捕鲸活动十分必要。1946年《国际管制捕鲸公约》签订,1948年国际捕鲸委员会成立,在该委员会的约束下,澳大利亚等多国彻底叫停捕鲸产业,其他大部分国家也仅允许原住民少量捕鲸。鲸鱼种群获得了喘息的机会,然而随着挪威、冰岛、日本相继重启商业捕鲸,关于这一产业的争议又再度发酵。

在捕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发展几乎完全着眼于如何更快速、更高效地捕获鲸鱼以及如何更彻底地利用鲸鱼资源。在人道屠宰、动物福利已成为常识甚至写入法律的大环境下,捕鲸行业在这一方面却几乎仍是空白。日本也曾考虑通过一些方法减少鲸鱼的痛苦,他们在1950年代使用过电击标枪,这种标枪在命中鲸鱼时会释放高压电流,让鲸鱼瞬间死亡,但由于这种方法会导致肉质变差,并没有被普及开来。

就算有一天鲸鱼种群真的充分恢复,可以承受商业捕杀,只要血腥的捕杀手段没有改进,围绕捕鲸业的非议依旧不会消散。


文章出处:蝌蚪五线谱

文章纠错

  • 好文点赞
  • 水文反对
观点发布 网站评论、账号管理说明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相关报道

最热文章排行查看排行详情

邮件订阅

评论0 | 点赞0| 分享0 |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