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身边总会有人在吃饭、坐公交、逛商场,甚至坐在寝室和办公室里的时候,突然冒出一句: “我怎么红了?!”
这时,他身边的小伙伴们往往也会打开自己的手机,一顿操作之后才如蒙大赦般地长出一口气道:
“我还是绿的!”
“我也是绿的!”
“你呢?你绿没绿?”
于是,空气里充满了一股令人愉快的气息。
而能让这句话被广大男同胞以十分庆幸的语气说出口的,大概就只有现在出门必备的健康码了。
健康码是怎么来的?
早在疫情之初,浙江省杭州市率先推出了用来标识健康状态的二维码。它通过支付宝进行申报,经后台审核后,由系统自动生成,属于个人。此后腾讯平台和各省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健康码。
只是这时候的健康码,因为平台不同,数据不通,还很难做到“一码通行”,而由于各个平台采集到的数据并不完备,还会出现不同码,不同色的情况。
直到2月29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正式推出“防疫健康信息码”,制定了信息码的接口标准,提供了全国共享的数据和信息码服务基础,实现了健康码在全国范围内的互信互认。
所以,现在大家手机里的大多数App提供的健康码,都是将你的身份信息传输到由国务院电子政务办(简称国办)提供的统一服务接口,经过申报、审核(第一次生成时)和查询后生成的可以“通用”的健康码。
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小程序
健康码是怎么变色的?
简单来说,它依靠的正是这些年火遍大江南北的大数据技术,以及国家不断完善的信息化建设。
首先,作为全国统一的服务提供者,国办对接了国家卫健委、各监管部门、交通部门、通信部门等多个部委,包括铁路、民航、边检等多种数据。
笔者的健康码
然后,各省、各平台每天也会将各自集成的数据汇聚到国办,由国办的服务平台对这些数据统一处理,最终评估出持码人的健康风险等级。
以辽宁省政务便民服务平台“辽事通”中提供的健康码为例。
它每天都会将本省卫健委采集的疑似和确诊人群记录、平台本身用户每日健康情况报送(每日打卡)记录等数据上传到国办平台。
然后,同国办平台采集到的其他诸如动车乘坐信息、民航乘坐信息、海关入境信息等进行关联筛查,以类似“名单命中”的方式,评估出用户感染病毒的风险。
那么,什么是名单命中呢?
举个栗子,如果某月某日的航班AB999上发现了大量的确诊患者,经过专家判断,当天AB999的乘客都有感染风险,并将这个结论上报。那么某月某日的AB999就进入了平台的高风险名单,如果隔壁老王十分不幸地也乘坐了那趟航班,那么他的健康码就会变成危险的红色。
随着国内疫情的不断变化、各平台接入和采集数据的不断完善,健康码的评估算法也在不断更新。
比如在疫情之初,一旦发现查询的用户存在过湖北旅行史,那么平台会立刻给出高风险(红色)的评估。同样,如果某人在某日的打卡中误点了发热,也会被评估为中风险(黄色),从而被拦在菜市场外。
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在这里,笔者不禁要多说几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在渐渐地“数字化”,也会产生越来越多十分有用的数据。
我们乘坐公交的信息,驾车出行的ETC记录等等,如果都能被采集到平台中,就可以更快地确认我们是否接触到了感染病毒的人;或者更早找到那些故意隐瞒自己行程的感染者。
我们并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出现大规模的疫情,大多数人身边鲜有亲朋好友染病或去世,与这些数据的合理利用是分不开的。
同时,健康码也存在盲区。毕竟,我们的社会信息和行为数据浩如烟海,任何一个平台都不可能把如此多的信息采集全,所以健康码反映的是有限范围内的筛查结果。
虽然它已经覆盖了大部分病例的发现,但如无症状感染者或是尚未被发现的漏报和瞒报,健康码对此都无能为力。
因此,安全出行不是“一码无忧”,还应谨记做好自身防护,为你为我为大家,所以少年,不要以为你绿了,就可以到处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