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晚上,华为云业务总裁郑叶来做客新京报“2020两会经济策之新基建”视频云论坛,与各位嘉宾一起共论新基建的发展思路及趋势。以下是核心观点:
Q:您如何看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新基建”的表述,这透露出我国在发展新基建上的什么思路?
郑叶来:新基建范围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信息基础设施,华为一直在做这块工作,我们是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提供商。为了加强这方面的能力,我们在乌兰察布和贵安建立了两个大型的数据中心,同时,我们也在华东、华南、华北布局了新型数据中心。一方面,我们除了为华为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和华为消费者业务提供云服务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华为云也为千行百业提供易获取、绿色、经济的公有云服务。
第二,关于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来赋能千行百业,支撑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第三,关于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发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通过支撑社会发展公益性的基础设施,从而推动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尤其对于新型基础理论的突破。我认为长期来讲这是意义非常深远。
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当时!
Q:在您看来,新基建的“新”最突出体现是什么?
郑叶来:“新基建”的“新”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理解:
新世界:从物理世界到数字世界,数据快速增长,成为数字世界核心资产。
新动能:华为能提供云、AI和5G等基础设施,是新基建非常重要的参与方。云、AI和5G与传统经济的结合,将引发化学反应,加快数据流动,带动新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要素:传统经济时代,土地和劳动力是生产要素。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资料,算力是新的生产力,云、AI和5G成为先进生产工具。
新服务:新基建即服务,云、AI和5G使能千行百业,提升生产效率,带来产业转型和智能升级,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能能源、智慧金融等新服务广泛推广和普及。
新模式:政务、医疗、教育,零售等行业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从传统IT转移到云上,改变人们生活和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这次疫情,让我们很多事情再也回不到从前。人们已经习惯于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会深深地影响人们的行为,从而会影响整个生活的方方面面。
云、AI和5G为新基建打造强大引擎,为新基建注入“新动能”!作为新基建非常重要的参与方,华为云是华为公司为社会提供的黑土地。
一方面,华为云是把华为公司在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领域30多年积累的技术能力,通过云服务的方式开放提供给客户。另一方面,华为公司本身是全球化的企业,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为了支撑全球业务发展,华为一直在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改造自己。华为自身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经验积累,也将通过华为云这块黑土地,以云服务的形式对外开放,支撑新基建时代下政企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Q:云计算是新基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什么上云很重要?
郑叶来:传统的IT应用只需要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在AI,DevOps等多元化的业务场景时代,不可能只依赖几个标准化的产品,一个数据库+中间件就可以包打天下已经成为过去式。
加速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需要获取AI、大数据、区块链等能力,这个能力,只有规模化、标准化、快速迭代的云服务才能提供。因此,上云很重要。
华为云为政企上云提供最佳路径,支持政企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实现政企生产力全面提升。
以国家电网为例,在疫情期间,国家电网的各个省份在华为云Stack上一周左右就快速部署了“复工电力指数监测系统”,通过采集配电网上的用电数据,结合营销系统里的海量数据进行快速分析,根据企业历史用电量曲线、当日用电曲线,用电峰值等多维度数据,为各个企业精准画像,得出复工电力指数,动态监测、直观反映企业的复工复产情况。目前国家电网管理5.3亿台智能电表,全国每天采集数据日增量超过 10 TB,加速实现智能化升级。
Q:新基建会给生产和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郑叶来:新基建将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新基建即服务,云其实是载体,是基础设施载体,把计算、存储、网络等基础设施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客户。
云也是能力的载体,最典型的是人工智能。比如,在化纤行业,北京三联虹普的传统检测合成纤维的方法主要靠工人眼睛检测,一天只能检测丝饼最后100米的质量,不仅耗费人力,而且容易造成错检、漏检。2018年开始,三联虹普携手华为云,用AI提升合成纤维质量检测,实现了从100米到1000公里的质检跨越,检测效率提升80%。
在交通行业,通过使用华为云,交通部路网中心实现了高速公路网一体化运维运营,把省际收费站由487个减为0。高速收费站取消后,一台长途货车每趟可节约10到20分钟,一年可节约300到500升柴油,节省3000多元成本,全国有将近600万长途货运司机为此受益。
新基建将影响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路修好了,经济一定会繁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