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突围的"三部曲"——智慧经济、新基建与产业跃迁
  • cici
  • 2020年05月28日 10:20
  • 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其中“两新一重”中的第一个“新”,就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具体论述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正常运行轨道,深刻影响着原有经济社会运行模式。同时,疫情还打破了全球化原本的运行轨道,对全球产业链、国际地缘政治都产生了复杂深刻的影响。人们的生计如何维持?宏观经济政策是否重回老路?经济如何在逆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第一抓手”,恰恰回答了公众关心的问题。

疫情之下,发展智慧经济变得急迫

如今,几乎每一个地球村的居民都希望,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能够早日消失,让自己摘下口罩、回归正常生活。

这颗星球上的科学家们,也正在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他们想找到治疗病毒感染的特效药或者成功研发可以引发人体免疫应答的疫苗。然而,疫苗与药物的研发不仅需要时间,还存在不成功的风险。在COVID-19没有像天花病毒那样被彻底消灭之前,生活总要过下去。

“我国内需潜力大,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需求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上的作用。

事实上,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近期就一直呼吁,全社会应大力发展智慧经济。

“以‘端—边—云—网—智’为基础的数据智能,赋能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变革,使企业的决策结果更精准、业务流程更高效,重塑商业模式,促进创新增长,释放效率红利,这就是智慧经济。”杨元庆给智慧经济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杨元庆认为,疫情打破了正常的社会运行方式,为智能科技的运用带来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无论是智慧医疗、智慧零售、智慧办公还是智能制造,智能科技迸发出化危为机的惊人能量,也让全社会认识到,加快推动中国制造的智能化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后疫情时代,应将这种特殊时期培养起来的市场需求、消费习惯、政策保障和技术创新能力延续下去。

[MD:Title]

事实上,疫情确实重塑着人们的需求:几个月来,在线教育、在线办公、在线医疗、在线零售、智能制造、智慧物流快速崛起,智慧经济显现出化危为机、逆势突破、稳定增长的强大力量。

比如,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全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高级别专家组专家李为民就表示,远程医疗正由会诊模式过渡到实时操作模式。“依靠5G双千兆网络打造了远程会诊的升级版,具有一键接入、高效互动、远程培训、教学等功能,改善了医疗资源不均的问题。”

在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看来,工业革命之后,资本、知识、技术和管理相继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和财富之源。随着数字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交汇融合,全球数据呈现爆发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数据日益成为重要战略资源和新生产要素。数据要素对价值创造和生产力发展有广泛影响。

一系列最新数据从侧面也印证了杨元庆“新型信息消费增长”的判断,市场研究公司NPD 3月31日发布报告指出,新冠病毒疫情的爆发迫使人们在家工作,从而促使键盘、鼠标、显示器和笔记本等电脑配件和产品的销售量激增。3月前两周,电脑显示器销量翻番,达到了8万台;与此同时,笔记本、鼠标和键盘销量也均增长10%。

2020年一季度,国际计算机处理器巨头英特尔公司实现营收为198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161亿美元相比增长23%;净利润为57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40亿美元相比增长42%。英特尔CEO 鲍勃·斯万在接受彭博采访时表示,疫情期间办公和学习场景搬到了家里,包括个人电脑在内的设备需求也逐渐增长,这些确保了人们可以在家办公和学习。

可见,靠药物和疫苗击垮病毒是人类的智慧,探索一种尽量减少病毒传播的经济活动方式,同样是人类的智慧,而且是更现实、更直接的智慧。

聚焦新基建,让中国经济“保持在线”

“智慧经济”之“智”,主要体现在人们对智能终端、互联网以及数据的运用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这其中,很多领域都需要新型基础设施的加速完善。

根据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此前的介绍,所谓“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不同于传统的“铁公基”,新基建主要发力于科技端,以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数字经济提供动能,旨在解决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问题。

杨元庆表示,重大项目投资一直是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复杂多变风险挑战的背景下,着力聚焦补短板,提升投资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关键。“新基建是赋能智慧经济的基础设施,也是‘一业带百业’的关键抓手,既促进有效需求、带动创业就业,又助力产业升级、培育新动能,可谓‘利当前,惠长远’。”

[MD:Title]

据了解,联想目前在“新基建”领域的布局主要集中在核心的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这些技术能够实现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并已经全面升级到了“智慧基建”。

事实上,联想在2015年就启动了5G技术预研,现在已经申请的5G标准相关专利766件,仅2019/20财年一年,就新增256件。联想集团不仅在行业内率先发布了5G个人电脑和5G手机,还组建了云网融合事业部,专注于网络功能虚拟化、边缘云等技术和应用。

数据中心建设作为“新基建”的重要一环,也是联想长期战略投入的重点。目前,联想已经在私有云、公有云、多云管理领域都有完善的布局,在超算领域更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商。

工业互联网方面,联想也在自身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搭建了支撑全球业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数百个工业App,实现了全面的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的能力。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沈彬举例:工业互联网通过工业经济全要素链、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重塑了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了创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助推产业融通,促进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转型。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关系是互补相融,而不是互斥对立的。随着数字技术日益成熟、应用场景日渐增多,铁路、公路、机场等传统基础设施越来越智能化和自动化,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新老基建界限逐渐模糊,共同服务于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是杨元庆所说“智慧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

可见,对“新基建”的理解与实践,联想走在了时代前沿。

产业跃迁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法宝”

对中国而言,抓好新基建、发展智慧经济,最终还有更宏大的目标:“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的新表述来看,这意味着“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表示,中国有14亿人口,现在这些人口正处在收入增长比较快、消费能力相对比较强的阶段,容易形成商业模式。比如某个数字经济方面的项目,如果有1%的人用它、接受它,市场规模就有1400多万人,就能形成规模经济。这是很多国家做不到的。在刘世锦看来,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对较小,这是追赶超越的重要优势。

在杨元庆看来,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产业配套最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在全球供应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仅中国生产的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产品,产量在全球市场占比就已超过80%。过去,中国制造业曾长期依赖人口红利、资源红利等要素成本优势,主要以代工加工为主,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存在短板。杨元庆指出:“在第四次产业革命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应当通过大力发展以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为驱动的智慧经济,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产业跃迁’,重新‘卡位’全球价值链,在后疫情时代增强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MD:Title]

“跃迁”原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处于不同的能级轨道上。当低能级轨道的电子吸收一定的能量后,转移到高能级轨道上,这被称为“电子跃迁”。“产业跃迁”也是同理:传统产业体系在创新技术的赋能之下,吸收新能量,或将跃升到一个新的、更加先进的轨道上运行。新范式下的一切将重新排序。

通俗来讲,“产业跃迁”有点类似于“原有赛道跑不过你,就重开一条新赛道”。比如,美日欧在传统内燃机汽车行业技术积累雄厚,中国企业向“弯道超车”十分困难,很多必要的技术和部件都绕不开发达国家和领先企业的“专利壁垒”。但是,在动力路径完全不同于内燃机汽车的新能源车领域,中国企业就可以轻松实现“平等竞技”。现实证明,比亚迪、吉利等车企也开始取得一定的优势。

在杨元庆看来,新基建所服务的智慧经济,恰恰就是实现“产业跃迁”的能量来源。“听完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我备受鼓舞,报告中提到,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这也将给中国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制造业出发,通过大力发展以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为驱动的智慧经济,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产业跃迁’,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杨元庆说。

文章纠错

  • 好文点赞
  • 水文反对

此文章为快科技原创文章,快科技网站保留文章图片及文字内容版权,如需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快科技

观点发布 网站评论、账号管理说明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相关报道

最热文章排行查看排行详情

邮件订阅

评论0 | 点赞0| 分享0 |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