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又吃汉堡啊,您搁着养猪呢?”一句灵魂发问瞬间将我从“美食品鉴”的幻想中拉回现实……
作为一名非著名媒体人,“遇事不决御三家”已经成为本人吃饭,尤其是周末如何解决伙食问题的重要准则。但是这里要提一下,这里提到的“御三家”是基于我本人喜好制定的,即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至于我为何偏爱这三家,与它们自身的工业性质有着很大的关系。
假设以我的生活轨迹为例,无论是我家还是单位附近的外卖店铺,都存在着“贵且不好吃”的问题,可能还没吃什么,伙食费就已经超支了,当然这是以我的个人感受为基准做出的判断。相比之下,上面提到的三家虽然在价格上虽然也有点贵,但是作为如今食品工业的一大标志,在保证基本的“好吃”的同时,还能保证味道的稳定,基本不会因为厨师的水平或心情而产生太大的变化。
不过,正如我在文章开篇遇到的场景那样,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以及其他同样经过加工的餐饮也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或者是指控——垃圾食品。看着自己日渐富态的体型,本人也越来越关注这个问题,那么这些经过深度加工的食品是引起肥胖的罪魁祸首吗?另外,“垃圾食品”真的是垃圾吗?
为什么会被称作垃圾食品
如果想回答一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是什么”的问题,那就先让我们回本溯源——为什么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之辈会被视作“垃圾食品”?
所谓垃圾食品是指是指焦糊、高油、高盐、高糖的食品,提供超过人体需要,变成人体多余成分的食品。假如按照我们的刻板印象,便是由快餐店提供的速食品,往往具备了高热量、高脂肪、高盐等特点。如果具体到食品种类上,油炸食品首当其冲,而这类食品恰好是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的常客,而且时至今日,油炸类的食品在它们的菜单中仍占有一席之位,其中也包括不少近日推出的新品,这也是为何洋快餐“不受待见”。
因为油炸本身不算是一种特别好的烹饪方式,一是油炸所用到的油含有脂肪和反式脂肪,二是油炸食品本身会吸收30%左右的油脂,因此具有很高的热量,而且会带来丙烯酰胺含量较高的问题。但是,除了烹饪方式,被制作的食品也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我们以最为常见的炸鸡为例,鸡肉本身是一种优质蛋白,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肉食之一,只不过采用了不算健康的烹饪方式。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另外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油炸食品——炸油条。为了使油条看起来更加香脆可口,更加膨大,往往会加入一定量的明矾,但是无论是明矾本身,还有由此产生的氢氧化铝,都含有不少的铝元素,如果长期食用对人体伤害很大,尤其对儿童生长发育和智力都会造成影响。
从这一点来说,放入过量明矾的炸油条比炸鸡反而更像是垃圾食品,对人体的伤害更大。现在的炸油条允许使用可食用明矾,另外随着食品工业技术发展,市面已经有很多无矾油条,同样也保证了油条本身的优质口感和口味。
除了油炸食品,汉堡在不少人眼中也是标准的“垃圾食品”。
其实关于汉堡一直有个梗,就像上图那样,放在一起是垃圾食品,但是分开来看就成了“荤素搭配,膳食均衡。”但是这种梗不免有失偏颇,因为图中只有汉堡中可能会涵盖的食材,但是没有指出具体的量。
究其本质,汉堡本身是一种超加工食品,就是在加工食品的基础上再加工的食品,这类食品通常在包装上可以看到加入了5种以上工业制剂,比如着色剂、乳化剂、调味剂等。这类食品经过油炸、挤压等处理后,再呈现在食客面前。除了汉堡,饼干、热狗、薯条、方便面、碳酸饮料、冷冻便利食品等都算是超加工食品。这种食品名称虽然听上去有些吓人,“人工味”很足,但是并不能直接与“不健康”挂等号,而且它们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这种食物相对便宜、方便、美味,也更能适应现在的生活节奏。比如我们肥宅最爱的汉堡,相比于我们自己动手做饭,或是放在各种各样包装盒中的快餐,甚是直接放在塑料袋中的汤汤水水,要方便许多,但是这类食物也存在一些问题。科学领域媒体ZME Science认为,超加工食物也会让你摄取很多人体并不需要的高糖、高盐、高脂,摄取极少量人体真正需要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引发肥胖、超重等,这一点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十分突出。
而且汉堡这类食物在出售时除了单点,往往会以套餐的形式面向消费者,比如会搭配可乐、薯条、炸鸡翅等“配菜”,而且价格比单点更加实惠,因此也更容易让消费者接受。但是相对的,消费者可能也会吸收更多的热量,有时候一个汉堡就能解决口腹之欲,最终却用3000千焦的套餐来满足。
因此,我们对于汉堡、炸鸡等快餐,尤其是洋快餐应该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一方面在饥饿时能够填饱肚子,甚至还能感到愉悦。另一方面,配合奶茶、薯条、油炸、可乐等同时又被过量食用,容易导致肥胖、超重、身材走形等问题。顺带一提,类似可乐的碳酸饮料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垃圾食品。不信?拍拍肚子。另外,按照高糖、高盐、高油的标准,我们常吃的火锅、麻辣烫、榨菜、培根等在某种程度上都算是垃圾食品。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看垃圾食品的概念时,往往将注意力放在高糖、高盐、高油上的标准上,很容易忽视这一概念的后半句——提供超过人体需要,变成人体多余成分。关于这句话我们换个思路想一下,如果经常运动锻炼,使其满足每日人体需要,是否就减少多余成分的形成?当然,对于我这样经常端坐在办公室(其实就是懒)的人来说,脂肪就成了肉眼可见的归宿。
我们为何对“垃圾食品”如此偏爱?
既然如此,我们为何如此喜爱“垃圾食品”?这份喜爱恐怕是写在我们的DNA里的。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解决温饱问题只是近百年的事情,而肥胖成为一个普遍性的健康问题也仅仅只有不到百年的时间。这也是为何我们在选择食物时,会更倾向于选择热量更高的。
上图:高热量食物的奖赏信号 下图:低热量食物的奖赏信号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示,我们在选择披萨和沙拉时,不完全通过两者的味道决定,我们的大脑也参与决策。当我们在进行选择时,大脑就已经在计算不同食物所含的热量,也就是卡路里。研究者Alain Dagher认为,尽管参与个体并不能够精确判断他们所喜欢食物的卡路里含量,但是选择和购买的欲望往往会集中于那些高热量食物上。而这背后的原因便与我们脑中的奖赏机制有关,即当我们做出某种行为时,大脑会给出正反馈信号,让我们感到愉悦,再做第二次同样的行为时,大脑会给出更强烈的正向反馈,进一步强化这种行为。
当我们选择高热量食物时,便会激发这一机制,给出正向反馈,让我们感到开心、愉悦。这也是为何我明知会发胖,但依然热衷于我心目中的“御三家”。也就是说,食物对人是有诱惑力的,而高热量食物的诱惑力更大。
当然,我们也不能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通过自制削弱这一机制带来的正反馈,进而选择热量更低的食物。但是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中也有提到,这种自制更像是一种资源,是有限的,当我们将其用在选择食物上时,用在工作、学习上的“量”可能就会少些。反过来说,当我集中注意力数个小时用在写文章上,这时候我对垃圾食品可能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抵抗力,就是想吃,就是想爽……然后就向肥仔的道路又前进了一步,令人深思。
除了官能层面上,还有情绪上的原因。
这里我们以甜食为例,当我们压力很大或是心情低落时,来一点甜食,可以明显感觉到低落感减缓,重新拥有活力。这是因为在吃甜食可适当提升大脑血清素含量,从而让人镇静,减少急躁情绪,带给人更多快乐,使人产生愉悦感和幸福感,同时也能更好地控制情绪。
所有,有时候吃点甜食确实是可以愉悦身心,不要强迫自己去喝无糖的饮料。本人也曾经喝过所谓的零度可乐,尽管无糖听上去很健康,但是口感味道着实一般,缺少灵魂。喝完之后最大的感觉就是更想喝普通的可乐,就像我在《不用吸管就是环保了吗?背后的问题显然不会这么简单》提到的植物肉一样,反而加强我对真·肉制品的追求。
因此,在吃这件事上,有时候吃的不仅仅饱腹、健康,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满足和心理压力的释放,而“垃圾食品”中高糖、高盐往往就可以很好地成为情绪的输出点。让我们第二天能够以更好的情绪和精力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如果要想吃的健康,低油少盐,荤素搭配或许才是出路,但是这样的饮食可能会对相关支出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还是要努力赚钱。
写在最后
回到我们开篇提到的问题,“垃圾食品”中的高盐、高糖、高碳水化合物等确实可以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以及心理上的需要。但是相对的,如果摄入过量或者没有及时消耗掉,可能增加身体的负担,并带来肥胖等问题。
不过,我们因此完全否定“垃圾食品”也未免有失偏僻,被视作垃圾食品的洋快餐很好地适应了现代生活的节奏,食物的口感、味道不错且稳定,而且正如我在上文提到的,它也有积极的一面。因此,一方面需要对洋快餐等要有更全面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控制一个量的问题,有时候一个汉堡真的够了,可乐也是可以不用喝的。
从宏观角度来看,消费者对“垃圾食品”问题的重视也从侧面反映出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日益增长的健康膳食、平衡膳食以及保证身体健康的需求,其实这一点近两年频频见诸媒体的植物肉、轻食、沙拉等便可见一斑。洋快餐也开始适应这样的市场变化和观念变化,开始对食物的热量、脂肪、蛋白质等有了更为清晰、更加量化的标注。
当然,维持健康仅仅依靠膳食平衡是不够的,还要管住嘴,迈开腿,多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