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看英剧、美剧的小伙伴一定对这样的镜头不会陌生:当主人公身体抱恙时,第一时间赶来救助的往往不是来自医院的救护团队,而是上门服务的家庭医生。
在真实环境中,家庭医生也的确是许多发达国家中居民患病时的首选求助对象,他们的存在缓解了医院的巨大压力。然而在中国,大家对于家庭医生的概念却非常陌生,很多人甚至将其等同于富人专属的“私人医生”,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
什么是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指的是经过范围宽广的医学专业教育训练的,能为家庭内的每个成员提供持续系、综合性的医疗健康管理和预防服务的医生,最早起源于美国。
同专精某一领域的专科医生不同,家庭医生主要来自于全科医生群体。全科医生具备综合的医学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服务于居民的前期医疗阶段,监测居民健康状况并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和常见病治疗方案。换句话说,全科医生提供的是更为基础和综合的医疗服务。
中国家庭医生难以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科医生少。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及世界家庭医师组织(WONCA)提出的要求:2000个居民至少要配备一个全科医生,才能满足基层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而官方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经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仅有20.9万人。粗略计算,按照联合国的最低比例要求,我国目前全科医生的缺口超过了40万人。
而且全科医生培养周期长,医学院设全科医学专业毕业后,还需要3年左右的基层实践培训才能真正上岗,这又进一步放大了全科医生的“缺口”。
中国家庭医生普及已经在路上
作为缓解医院就诊压力,完善基层医疗服务的重要手段,国家也十分重视家庭医生建设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就曾发布关于“做实做好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区、市)在85%以上的地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力争实现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人口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
除了国家所倡导的社区家庭医生,很多企业也先后推出家庭医生类服务。有消息显示,疫情期间为全国人民提供免费在线问诊服务的京东健康即将推出“家庭医生”服务。
而“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对家庭医生的普及也是重大利好。发达的互联网平台和交互体系,不仅能够实现家庭成员随时随地找到医生、大大提升了就医效率,同时,线上模式还能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可以想象,未来家庭医生的理想服务模式,或许是患者拿起手机、打开电脑就能和自己的家庭医生交流,出门看病的时候家庭医生已经帮你预约好了医院和医生,再也不用排队挂号。相信在政府、企业、医疗机构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天能够很快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