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伴随着疫情蔓延及新基建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业务上云的重要性。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业务云化、智能化等方面需求变得越来越旺盛。
据赛迪数据表明,2019-2021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保持35%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828.1亿元,增长率达35.4%。未来伴随着34万亿政策性产业引导基金投入,将会有越来越多企业上云机会出现。
对于一批深处云计算当中的企业而言,新基建政策的东风有望促使他们成为风口的受益者。然而,伴随着新时期中美关系的持续动态演变并且日趋复杂化,一批具有中美两国产业背景的云计算企业,却可能因此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在近期由InfoQ特别策划推出的「中国技术力量」之「新基建50人」栏目采访期间,我们特别约访了世纪互联高级副总裁、世纪互联蓝云CEO刘启航先生,就新时期、新基建背景下,蓝云这样一家同时具有中美两国产业背景的云计算企业如何自处、如何理解行业发展及面对新挑战和机遇等问题,进行了访谈交流。
世纪互联高级副总裁、世纪互联蓝云CEO刘启航
蓝云是谁?
提起世纪互联蓝云,可能一部分人会对这家企业感到陌生,但如果提到微软Azure,可能很多人都会瞬间关联到“全球云计算市场领先者”等关键词。
实际上,对于国内大多数采用了微软Azure云服务的企业而言,提到世纪互联蓝云就意味着微软Azure,而提到Azure,必然也将关联到世纪互联蓝云。
微软公有云服务在进入中国之初,为了保证落地的合规合法及本地化工作的顺利推进,决定选择一家在本地有长期技术和企业服务积累、对当地市场现状、政策法规、生态系统等较为了解的企业合作开展本地化布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微软与世纪互联展开合作。2013年,世纪互联全资子公司——上海蓝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云)正式成立;同年,由世纪互联运营的Microsoft Azure和Office 365作为率先进入中国的国际公有云品牌,拉开了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的大幕。
从Microsoft Azure到Office 365,再到Dynamics 365和Power Platform,微软四云齐聚中国,都是通过世纪互联蓝云进行高质量的国内运营。而蓝云也成为了微软Azure身后真正意义上的交付者。
可以说,在过去7年的发展历程中,蓝云经历并深度参与了Azure在中国市场的落地和发展历程。而由于长期不断在一线直接面对客户需求、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这一过程中积攒下的企业服务理念、经验、知识、技术等能力,也逐渐演变成为了蓝云的企业财富,使其自身对于国内公有云企业服务领域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做双循环下的链接“管道”
新时期全球地缘关系的不断变化,为一批同时具有中美基因的企业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而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出现的这一问题与挑战,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新思路成为了主旋律。
在这一时代大变局之下,类似于蓝云等拥有长期中美企业合作关系的企业如何理解并参与变化,成为了下一步企业发展的关键。
在刘启航看来,双循环发展格局之下,在“对内”循环与“对外”循环两个循环体之间,必须要有能够让这两个循环体之间链接的大量“管道”产生,形成纽带作用把两个循环体绑定形成交互,避免两者割裂。而这种“管道”的机会,正是一批具有海内外产业背景的企业可以把握的。
以双循环背景下的IT数据安全合规性要求为例,由于大量企业在国内用的可能是本土公有云服务,但到了国外却用的是微软Azure、AWS等云服务。如今中国、美国、欧洲等都有自己的数据安全法,那么如何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评估技术、做必要的数据脱敏及快速合规落地,这将会是一项技术+政策+法规的长期系统性工作。
在双循环理念下,要在保持开放性的同时让国内业务高速发展,数据安全层面的工作量会很大,这其中需要大量的专业性服务。而基于自身长期帮助海外企业落地中国过程中对中国政策法规、企业痛点理解等方面的优势,蓝云等企业恰好能够很好地满足相关服务需求。
新基建需要更多“云服务”
新基建政策出台之后,大量的海内外资本、国有企业开始跟进推动,这一举动进一步吸引并撬动了更多的民间资本和企业进入。刘启航对于新基建背景下未来国内云计算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极为看好,并且提出了新基建将会带来更多“云服务”的观点,认为这对于专注云服务的企业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机遇。
以IDC为例,作为整个云计算产业的底层支撑,在第一批投资进入并完成之后,接着便是项目收工与工程交付,而在交付之后,数据中心要用起来便需要有更多的资本投入做系统、数据、软件、应用等层面的创新研发,进而产生更为多样化的社会价值。
在刘启航看来,不管未来是谁来用这些已经建好的IDC,只要有资本投入到IDC或者与之相关的更上游环节,就需要有人来做运营和维护,而这正是蓝云最擅长的。
此外,随着目前国内云计算领域内部一些结构性的变化与调整,也正在成为蓝云等“云服务”企业发展的新机会。
据Gartner发布2019年市场数据显示,中国云计算市场底层资源型服务占60%,SaaS服务层面只占30%。而反观全球,以美国为主导的海外云计算市场底层资源服务只占不到25%,SaaS服务则高达64%。对比发现,目前国内云计算市场还是以资源型需求为主导,IaaS占比很高,而美国主导的国外云计算市场则以SaaS为主,更强调应用与服务。
“国内云计算产业发展将从资源为主走向服务驱动”,在此前接受相关媒体采访过程中,刘启航便曾抛出过类似观点。伴随着2020年新基建政策的加速推动,以及用户对于云计算价值的认知进一步提升,未来国内云应用和服务的机会将大幅度提升。
顺应新基建政策的出台,蓝云也提出了“新基建的云伙伴”全新定位,希望通过“伙伴”这一个不同于甲方、乙方的概念,将自己长期实践积累形成资源优势与业务专长推出共享,加速赋能产业,布局新基建背景下的“云服务”新机会。
新基建下的服务创新
随着国际国内大环境和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在某种程度上,蓝云的独特价值正在被更多的客户认可,蓝云希望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并且输出更多的服务。
“科技是无国界的,但服务是有国界的。”在刘启航看来,作为一家100%的中资企业,虽然微软为蓝云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自身也有很好的服务全球客户的经验,但是这些技术和服务在结合中国本土环境运行、为客户提升体验、创造价值等方面依然有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从客户角度来看自己”,刘启航举了一个例子:“相对于外国客户来说,中国客户不太喜欢‘虚拟’客服,更希望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有人在身边帮他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也体现了企业如何在本土的环境下更好地服务客户。也是我们为什么在微软提供的技术和服务标准之上,开始扩展自己的服务。比如蓝云近期推出的云专员服务,我们希望任何一个客户都感受到他是我们的VIP,让客户体验舒适、贴心的专属服务。”这从一个侧面也解释了蓝云在新基建下对服务创新的积极思考。
公有云服务的“为公”色彩
任职蓝云CEO之前,刘启航曾在微软、联想、惠普、索尼等企业从事企业IT和管理相关工作。访谈接近尾声,谈及刘启航的个人情况以及蓝云与前几家企业工作内容的不同之处时,刘启航的回答是,“觉得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感更大了”。
作为公有云服务的基本属性,并不仅仅是一般服务性企业输出的单一性产品。在公有的基础设施之上,可能承载着几万、几十万人乃至于企业的利益关系,如果标准不够严格,哪怕只是存在0.01%的一丁点小瑕疵,可能就会影响到一大批在公有云基础上生活、工作、甚至是与生命健康相关的人。
“我觉得‘为公’的色彩是公有云相关企业要牢记的一点,蓝云作为将首个国际公有云落地中国的厂商,我们需有更多的使命和社会责任,因为它的整个产品和服务体系是面向全社会的,不区分客户,不分外资内资背景,是作为社会基础设施来实现企业价值。”刘启航表示。
这种“为公”的使命感促使刘启航要求公司的每个员工,具体到每天、每一份工作、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时候,在给客户承诺的时候,不存半点侥幸心理,都要以极致的工作态度、以追求卓越的精神,助力客户成功、创造更多社会价值,让这种社会责任感贯穿在公有云服务企业每一天的思维。(周文猛 Info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