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人这一生中,起码有二分之一的时间要用来应付。
不管是半生不熟的同学发来的拼 XX 链接,还是领导在工作群里发的逼近 60 秒的夺命语音,尽管内心有一万个白眼,但是碍于情面,也不得不振作精神给他们一个亲切的回复。
而应付的次数多了,不免就会总结出经验。
像是绿茶们总结套路形成的 “ 茶学 ”,也有一帮人把应付别人的套路总结成 “ 糊弄学 ”,并在豆瓣上成立小组,传道授业教你如何高水准地糊弄。
比如遇到上面那样的拼单困局,他们就会甩出一张准备好的截图,无声告诉对方:“ 啊呀,你给的链接打不开呢 !”
如果领导、家长或者烦人的同事找上门来,他们就用“感叹词+评价事情+感受”这套万能公式轻松回应。
举例来说,当妈妈吐槽你并不关心的亲戚时,你可以说:我的妈(感叹词),这叫啥事儿啊(评价事情),我无语(感受)。
但是只会这么初级的糊弄方法,很容易被对方发现,落下一个不走心的骂名。
这个时候,你可以适当重复一些词汇,让情感看起来更逼真一些:把“可以”改成“可以可以”,“好呀”改成“好呀好呀”,是不是听起来就多了几分朴实的真诚?
再进阶一点,就先刻意把字打错,然后立刻纠正,这样聊天框里就有两行字了,看起来好像也很谨慎,对本次对话非常上心 ↓↓
当对方问起不想回答的问题,只要回复“好问题”,即可虚晃一枪,躲避过去。
更骚的是,组员们发现,搜狗输入法甚至有一个帮你聊的功能,堪称全自动糊弄。。。
微博上有一组图,可以说精准地概括了糊弄组的精华:
当然,这些都只是糊弄学的理论基础,想要应用自如,只有多实践才能做到。
在小组里,一位摩洛哥王子被奉为糊弄学模范,他讨厌别人对他做亲吻礼,但是又不得不和别人握手。小时候不太会糊弄,显得太过于敷衍:
长大后,精进了糊弄学的王子,动作干净利索,不给对方任何可乘之机,深谙糊弄学精华。
可以说是小组的精神领袖了。
除了互相学习如何糊弄身边的亲朋好友,组员之间的交流也非常彻底地贯彻了这套思路,整个组风清奇无比。如果想体验被成百上千人糊弄,那来这个组肯定没错。
举个例子,更新之前的组规,就是组长临时从别的组复制粘贴过来,糊弄了事的。
组员们自然同样精于糊弄,对于普通的帖子,只能“施舍”一点相声捧哏一般的随便回复:
遇到字数很多、写得很认真的帖子,大家才会捧场多写几句,但是到末了还是忍不住糊弄了起来:
有人有奇怪的要求?那么“ 只要我做得出来,全世界都会被我糊弄过去”。
而且除了沟通方式,“弄弄子”(小组成员们的昵称)们对于自己的人生也有详尽的规划。不指望赶上摩洛哥王子,但至少也应该是这样的:
小学糊弄作业,用黑笔抄答案,再故意写错几个,用红笔改掉;
大学糊弄考试,听力听到什么单词选什么,作文反复套用一个模板;
工作糊弄读书笔记,复制粘贴原文的简介,再从前言和目录里摘几句穿插进去。
然而,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弄弄子”们,也不免会遇到被别人糊弄的时候。比如被KFC敷衍,拿到一只嫩牛四方:
或者一位信仰六芒星的员工做出的嫩牛六方:
又或者买了风筝,在客服那里求表扬,却被糊弄了一脸:
当糊弄的精神深入骨髓之后,有人不满足于糊弄别人,又开始尝试糊弄自己。
起床时不想放下手机?那就糊弄自己说:没关系,我并不是立刻放下手机,而是一边看着手机,顺便起个床。这波操作:
可能组长也没想到,自己当初因为一条微博而创建的小组,会引来将近11万人的参与。
像老乡鸡运营一般的糊弄精神,最后成功慰藉了万千奋斗逼们的心灵。
在糊弄哲学宣言里,一位“弄弄子”解释说:“ 反正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那就正好做到不好也不差。自己不痛苦,事情也能解决。”
这个帖子被组员收藏到“生存技能”的豆列中,似乎既可爱又深刻。
是啊,事事较真多痛苦,反而佛系的心态,才能成为新的快乐密码。
其实弄弄子们一直都清楚,自己只是用一种更容易被接受的形式,快速解决生活中不重要的小事,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上得过且过。
与其患得患失辛苦度日,不如选择做一个轻松的弄弄子。省下来的精力,做真正重要的事情,爱真正需要爱的人。
反正,天生我材必有用,能糊弄就快糊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