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通过64位计算 突破移动终端的性能与安全局限
  • 安妮
  • 2020年10月15日 16:12
  • 0

新闻摘要:

· 自2022年起,Arm推出的 Cortex-A大核都将仅支持64位

· Arm及其合作伙伴鼓励中国开发者尽快将其应用程序迁移至64位

· Arm揭示其下两代CPU(代号为Matterhorn和Makalu)的性能将提升高达30%

2020年10月15日—为了推动移动创新的进一步发展,Arm近日宣布从2022年开始,所有面向市场的Cortex-A大核都将仅支持64位。这项计划作为Arm专注于“全面计算(Total Compute)”的一部分,旨在突破计算性能、安全性和优化开发者的资源访问,以打造最引人入胜和沉浸式的应用程序。

系统级芯片设计的变革方法

Arm在去年推出“全面计算”,目的是通过改进设计方法,以超越原始CPU的性能,并采用更全面的方式,可以根据实际用例分析改变系统设计,进而满足由移动驱动的新现实需求。这个方法确认了通过超越内核和技术的界限,并将整个系统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突破性的性能是可以被实现的。

“全面计算”战略的三个关键原则分别是:提高系统的计算性能,通过Arm的软件和工具确保开发者更好地取用该性能,以及贯通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全保护。这三个原则中的任意一条对于Arm的未来计算愿景都至关重要,而这个计算愿景就是通过新的功能,解锁创新,实现最高水平的创造力,进而扩展开发者的无限可能。其中,将应用程序迁移到64位是实现这一未来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64位提供更快、更先进的移动体验的未来

如果开发者要因应消费者的需求打造出新的、复杂的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其应用程序则必须持续向64位迁移。64位指令集提供了性能的提升(在某些工作负载中提高了20%)以及硬件中的计算功能,让这些体验可以更快速、响应速度更及时。相比于32位处理器,64位CPU可以处理内存中更大的数据量,满足新的计算密集型工作负载的需求,例如未来的人工智能 (AI)、XR(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和高保真移动游戏等体验。

Arm终端事业部副总裁兼总经理Paul Williamson表示:“通过向64位的迁移,开发者能够在应用程序上获取更好的安全性和性能,同时也能顺应移动设备预计从2023年起仅支持64位的趋势。从2022年开始,Arm推出的Cortex-A大核都将仅支持64位,为开发者设计和部署下一代用户体验节省成本并缩短上市时间。”

来自Arm合作伙伴的支持

目前中国国内市场计划或正在销售的仅支持32位的智能手机不到1%;换言之,现在国内市场上的绝大多数智能手机都是兼容64位。市场领先的手机制造商与应用商店也支持向64位迁移的计划。

OPPO 表示:“64位架构是全球安卓生态系统的未来, 能够在系统性能和安全方面带来更好的表现。我们支持移动终端向64位架构迁移的计划,并鼓励开发者尽快启动64位应用开发。这样,一方面可以确保整个生态系统为‘更高效率64位’设备的到来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开发者也能持续将其应用程序及时提供给用户。”

小米表示:“基于64位架构更高计算性能的沉浸式移动体验已经到来,并将持续引领未来。这样的体验需要整个生态系统的齐力合作。我们与Arm和其生态系统紧密携手,为中国开发者提供向64位迁移的必要支持,助力当今和未来的创新。”

对于游戏开发者来说,64位的优势尤为重要,它能为游戏应用提供更快的加载时间、更流畅的图形表现和更好的整体游戏体验。游戏引擎领导商Unity也支持64位的迁移。

Unity大中华区总裁张俊波表示:“中国Unity期待64位架构所带来的优化和性能。专注于单个指令集将使我们得以更有效地优化代码,进而大幅地帮助中国开发者及其应用程序。”

进一步推动性能和安全

Arm对64位的承诺也反映在其终端产品路线图的更新上,其产品路线图揭示下两代CPU,代号Matterhorn和Makalu。对比当前的Cortex-A78,这两款CPU性能提升高达30%,并引入了内存标签扩展(Memory Tagging Extension, MTE)的新安全功能,用以加强内存子系统中可能出现的安全漏洞防范。

关于Arm在64位的资源

对于大多数开发者而言,迁移至64位应用程序的过程并不复杂。通过极术社区,中国开发者可以获取由Arm提供的相关转移资源。其中包括

· 详述有关64位优势的博客

· 详述开发者如何实现64位的迁移,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性能和安全性所需要采取的措施的白皮书

开发者还可以报名参加11月4-5日Arm DevSummit线上大会中国场,了解Arm在64位移动终端领域的更多资讯。

文章纠错

  • 好文点赞
  • 水文反对

此文章为快科技原创文章,快科技网站保留文章图片及文字内容版权,如需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快科技

观点发布 网站评论、账号管理说明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相关报道

最热文章排行查看排行详情

邮件订阅

评论0 | 点赞0| 分享0 |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