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的行业格局可能要变天了。
日韩美车厂一字排开,每个都摇着“稳住,我们能赢”的旗子,旗海飘扬不断,延展到天边,仿佛宣告着新能源世代交替山雨欲来。
丰田/起亚/别克/雪佛兰等众多大将也曾经一度迷惘,摸了摸胡须想着:莫非,“后混动时代”提早来了吗?
混动型汽车的优势深入人心,三岁小孩都知道“节油,省钱,起步快,动力强”是这类车的优势,光是“省钱”这一条,足够让大多用户路转粉。
而混动型汽车的战场,一直被“插电混动”、“油电混动”两大流派分割开来。
插电混动市场可以看到国产品牌的身影,如比亚迪、奇瑞等,而油电混动代表车型都是丰田卡罗拉双擎、混动凯美瑞、本田混动雅阁这种外资品牌。
通俗点来讲,“插电混动”和“油电混动”的战争,就是一场国产与外资的技术战。
放眼过去数年,国产品牌只是雄踞纯电新能源一方,尽管排挤了一点外资车企的疆界,但几年下来也相安无事。
外资企业看着国产日渐暴增的销量及用户群体,也只能眼巴巴的望着,想着:“还好嘛!难不成我还怕一家国产品牌?”
时光快转到2020年11月,插电混合动力先驱者加大砝码,再一次拿出拳头产品,发布强悍超群的DM-i技术。
拥有超低油耗不说,还将发动机热效率拉满到43%,外资企业心里想着不妙,好像该做点什么。
结果转身一看,乖乖,一大批用户纷纷被“热效率43%”几个大字闪红了眼,英姿飒爽的立在山坡上,背对着阳光大喊:“我~要~DM-i”。这一刻,外资企业可能会感觉到如坐针毡。
好的,说到这里先停一下,讲一下什么叫“热效率”,以及“43%”是个什么概念。
大部分汽车热效率在30%-37%之间,丰田做到41%,结合比亚迪DM-i技术的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热效率达到43%。话说,多1%少1%能咋地?
简单说,热效率代表机械功的热量与所消耗的热量的比值,越高性能越强,动能越高。
几乎每1%的提升都是极限,热效率每提高1%,百公里油耗可以下降0.2-0.3L,而目前最好的热效率为43%。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比亚迪突破的四大难关:
1、热效率43%
新发动机代号为BYD472QA,最大输出功率81千瓦,最大扭矩135牛米,压缩比15.5比1,热效率43%,排量为1.5升自然吸气。
为了实现这个技术,比亚迪花费4年时间深耕,为了解决缸体内燃压力的问题,尝试了所有供应商技术,但是行业没有合适的,最终就自造。
2、全新的发动机分体冷却技术
为了能够使内燃发动机整体更紧凑,发动机所有的冷却系统和传动结构都经过重新的设计。那么为什么要采用分体式冷却系统呢?
这个道理很容易说通,这套系统能够将更多的循环回路布置在顶部,取消了加热泵和循环液冷管的绕体式布置。据说能缩小至少10%的体积,并且冷却效率能提升至少10%以上。
3、取消轮系
知道阿特金森技术的小伙伴都应该懂,这类型的发动机有一个先天的缺点,那就是在转数波动时效率较低,扭矩较差。
那咋办嘛?比亚迪拿出看家本领,把电机装配在结构体内,一举实现了将更大化的将发动机工作在最节能的范围里面。
4、配备EGR废气再循环系统,降摩擦措施
废气再循环(EGR)系统,故名思议,就是把发动机排出的一小部分废气再引入进气系统,随新鲜空气混合气进入汽缸,再次参与燃烧过程。
采用EGR,汽缸内可燃混合气中的CO2等惰性气体比例增加,导致燃烧速度降低,同时混合气的比热容增加,致使最高燃烧温度降低;高温、富氧是NOx生成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所以把燃烧温度降低以后,抑制了NOx的生成。
总的来说,在DM-i系统的支持下,骁云-插混专用1.5L发动机具备以上种种优势,展现了比亚迪反扑混动新能源市场的决心,并且对燃油车市场更是一次降维打击,也象征着比亚迪将致力于更卓越的用户体验,包括颠覆性的技术,及消费者痛点需求,来创造新能源的下一个黄金时代。
核心技术自立自强加速汽车行业向电动化迈进
在科技行业行业,华为可以说自立自强,自主的芯片设计能力,自主的操作系统部署能力,让华为短短几年成为了行业翘楚。而整个手机行业环境,也在不断的竞争中充满活力。
在这一点上,比亚迪与华为在很多层面有相似之处。发动机技术的重要性,就好比手机核心软硬件需要自主可控一样,都是证明一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象征。
DM-i技术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术创新,更是在混动这条赛道上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整个行业在多元电动化方面快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