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考古队的工作人员怎么也没想到,命运居然跟自己开了这么大一个玩笑:苦苦寻找了35年的新遗迹,居然就在人来人往的游客脚下藏着,直到上周才重见天日——也就是最近震惊国人的三星堆再挖掘。
此次挖掘新增6个祭祀坑,从中发现了金面具残片、青铜器皿、上百枚象牙、古丝绸残片……无数文物令沉寂了许久的四川广汉瞬间活络起来。
所以说,本是为了推广三星堆文化而修建的游客通道,反而将这些宝贝藏了35年没让考古人员找到,也让三星堆文明的年代确定结论晚来了35年。
这个「骑驴找驴」的玩笑,还要追溯到上世纪末,三星堆博物馆建成的时候。这段未解文明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渴望一饱眼福。1997年,当地旅游公司为了方便游客参观,在2个祭祀坑之间填土修建了一个游客中心。
三星堆博物馆
当时,考古工作者已经完成了对三星堆的首次挖掘,仅在1、2号坑便出土了1,700多件青铜器、玉器、漆器、陶器,80根象牙,还有4600多枚货币、海贝、铜贝。
首批出土文物彰显了一个曾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其中许多文物已经成为了「三星堆」的文化形象标志,比如:高达3.96米的青铜神树(图左),双目凸出的青铜面具(图右)。
面对这奇怪的文物造型,仅有的两个祭祀坑远远不够:这段文明与中原文明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突然消失?许多谜团都需要新的物料佐证解惑。于是,考古队以1、2号坑为圆心,一直向外部探索着新的遗迹,但几十年来,再没有什么重大收获。
直到2019年,越探越远的考古队把视线放回到两坑周围,竟然,在修建的展示台下方有了全新发现。
兜兜转转几十年,一切都回到原点。最后,考古队竟在这两坑附近新发现了6处祭祀坑。
三星堆器物坑分布示意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图
而这些新发现的祭祀坑,里面出土的文物对于探秘三星堆文明来说,价值连城:
3000年后仍旧闪闪发光的金面具残片,说明人们在当时已经掌握了打磨、抛光技术。
厚度仅0.12毫米的鸟形金饰片,是三星堆唯一出土的鸟形饰品,双翅舒展,尾巴像凤凰。学者初步分析,应该是贴在某个物件上的装饰品。
在祭祀坑的灰烬中,用设备提取到的丝绸制品残留物,成为「古蜀是中国古代丝绸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的有力证据。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和狂丸有着一样的想法:要是这些宝贝在35年前被发现就更好了。不过,北大考古学院孙华教授认为,其实这也不完全是坏事。
当年考古把这几个坑漏掉了,是坏事。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好事。三十多年前我们发掘的经费还不是那么充足,发掘技术还不是那样高。
我们的仪器设备、包括从业人员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都不像现在这样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相比于35年前,现在我国考古队的「黑科技」,已经是今非昔比。此次「再挖掘」,堪称我国考古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场行动。
以前,保护出土文物是学者们的「老大难」。不少文物刚一出土,就真的再也回不去了。比如上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眼睁睁看着秦皇陵兵马俑的彩色颜料消失不见。
三星堆的首次挖掘,是80年代的抢救性挖掘,整个挖掘过程非常仓促,堪称与时间赛跑。那时的传统考古也被称为「田野考古」,专家们凭借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一次次埋入田间的洛阳铲判定位置。
对比这次挖掘考古的画面,我们可以发现,工作人员这次直接在祭祀坑上搭建了一个方舱,把挖掘现场变成了实验室,文物出土的环境恒温、恒湿,可以尽量隔绝许多外界的不利因素。
工作人员身着防护服,隔离掉部分现代微生物和细菌对文物的二次伤害——开挖、保护一条龙。
3D打印技术,也被首次用于考古保护领域。
工作人员为出土文物一一进行数字扫描,量身打印专属尺寸硅胶模,套在文物外,从而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时代在发展,考古也在进化。地球物理勘探与遥感技术,让考古队寻找遗迹时能「上天」,能「入地」。
经历过人类活动的区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在图像中会有不同的显示
用超景深显微镜,放大1000倍观察出土文物的表层,采集肉眼看不到的原始信息。
对比当年的三星堆初挖掘和今年的再挖掘记录,我们可以看到,不断成长的中国科技力量,为工作人员所提供的坚实后盾。
据了解,这次挖掘活动聚集了十几项不同领域的科技人,正是每一个兢兢业业的人共同推动着一个时代的进步,才让三星堆的这些文物,在35年后迎来了这个更好的考古时代。
1986年三星堆初挖掘文物记录
2021年三星堆再挖掘文物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