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当当网纵论文学与创作
  • cong
  • 2006年12月27日 17:07
  • 0

提到余华老师,前几年大家都会想到《活着》或者《许三观卖血记》等等,现在一提到余华,大家一定会想到《兄弟》。近日,在当当网举办的“读书改变生活——2006当当网中国最具影响力年度图书评选”活动中,《兄弟》还与另一部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并驾齐驱,高登榜首,不相上下。作为一位作品在当当网的销售排行中位居前列的小说作家,余华老师在12月21日作客当当网,与喜爱他作品的网友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沟通。

喜欢《兄弟》是因为这孩子被人欺负最多

说到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余华认为还是喜欢《兄弟》,虽然一般来说,一个作家完成一部作品在半年内都会说他最喜爱这部作品,虽然《兄弟》的出版已经超过半年,但余华还是觉得,《兄弟》是他最喜欢的。因为这部小说从问世之后,就受到了许多人的置疑,如写作风格上的变化,如迎合读者等等。一句话,《兄弟》的出版,打破了余华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风格与模式,使许多人产生了不适应,而余华老师的这种变化,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粗俗也是一种风格

以前的余华作品,单纯的叙述倾向表现出其语言优美,安静,淳朴,叙事线索鲜明的优势,而如今的《兄弟》却显得语言粗俗,改变很大,余华认为,这种改变既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进步。他认为,不是说只有优雅的才是文学,粗俗的就不是文学了,并特别举例说明,有精通外语的人告诉他,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是非常粗俗的,但是翻译成中文却是另外一回事了。因此他觉得,如果《兄弟》要翻译成外文的话,应要求翻译用一种粗俗的方式翻译,而他对那些优雅的翻译就会有所考虑。

愤怒青年OR幽默风趣?

在与网友的交流中,有网友表示,以前觉得余华是一个特别愤怒特别冷淡的作家,但是从大家现场的交流来看,却觉得余老师却很风趣,很幽默,感觉反差很大。余华表示,其实自己的性格并没有多少改变,只是大家往往会从作品中去理解一个作家的性格,从而造成偏差。他举例说,在写完《许三观卖血记》后,有一位很著名的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跟他第一次见面后,说怎么也想象不到余华是这样的。“因为读我八十年代的残忍,暴力的和愤怒的作品,使他感觉到余华是一个不能交往的人。一见面却发现我是一个性格跟他想象的完全相反”。余华表示,有时候作家和作品是恰恰相反的。一个坏人写一个小说可能全是好人。但是一个好人写出的作品里全是坏人。作家总是追求口袋里面没有的东西。

文坛是不存在的

对于前期大家讨论得很热烈的文坛问题,余华旗帜鲜明的表示,文坛是不存在的,假如存在的话,也是极少部人的文坛。余华说,他在欧洲就没有听说过我们的文学界怎么怎么着,我们的文坛怎么怎么着,没有这样的词。因为作家都是个体的,都是互补相干的,向海明威,福克纳他们一辈子都没见面。所谓的文学界,给人的感觉就是写东西的人总要在一起开会,其实在国外是没有这样的文学界或文坛,我们五年开一次中国作家代表大会就够了。其他的会就不用开了。

文章纠错

  • 好文点赞
  • 水文反对

此文章为快科技原创文章,快科技网站保留文章图片及文字内容版权,如需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快科技

观点发布 网站评论、账号管理说明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相关报道

最热文章排行查看排行详情

邮件订阅

评论0 | 点赞0| 分享0 |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