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外卖有关的新闻,这几年层出不穷。
自从《人物》报道了《外卖小哥,困在系统里》之后,有关于外卖小哥待遇的问题,一直都是新闻的热点话题。
在今年年初,就有 “饿了么”的外卖小哥猝死的新闻,也有外卖员自焚讨薪的事情。
但是这些事情似乎并没有影响到饿了么和美团外卖的高歌猛进。虽然发生了很多的社会事件,但是外卖该用还是用,小哥该送还是送,一片岁月静好。
而就在前几天,有个北大博士生为了做研究写论文,当了将近半年外卖员的事情,又一次把外卖小哥的问题拉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实际上,北大博士卧底当外卖小哥是 2018 年的事情,那几篇相关研究的论文则是 2019 年的论文,这些事情都是好久之前了。
只不过,因为这几篇论文内容详实,又有着难得一见的实际田野调查的内容,所以又被翻出来了。
说实话,我把他写的这几篇论文都看完了,看完之后,我的感受只有一个就是:“外卖行业,也太内卷了吧。”
内卷这个词其实这两年流行的词汇,指的就是很多人一起为了达成一个目标,所以向一个方向去做无用功,导致这个目标越来越远。
一个特别简单的解释就是说在电影院看电影,前排的人站起来,后排的人为了看见也只能站起来,于是一排接着一排,所有人都被迫站起来很痛苦的看电影。
在外卖行业,这个内卷并不只是由外卖小哥之间 “ 卷 ” 出来的,反而是平台和外卖员之间的内卷。
论文里面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有几个外卖员发现去学校有一个侧门可以直接进去,能节省好多时间,所以他们就一直走这个门。
结果,平台根据大数据发现这件事情之后,把送餐的时间调整的更短了。。。这样外卖员本来通过发现近路节省的时间就被平台用算法抹平了。
好家伙,这算法优化的也太厉害了。。。
在算法的面前,外卖员依靠自己的努力是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处境的,因为根据大数据的测算,资本总是能找到更加“优化”的方案。
反而,他们越是努力,就越累,越是想要靠自己摆脱算法,就越被困在算法中。
而且,外卖员还在客观上成为了帮助平台优化算法的存在。
比如说,论文里面提到,外卖员为了多送同一个店,或者离得差不多的单子,会选择到附近之后,不点取餐,而是等着单子过来,他们叫这个挂单。
照理来说,这是在卡一个软件定位的 bug ,用拖延时间来拿到更多的单赚钱。然而,平台在这之后也修复了这个 bug ,把定位控制在离店更近,让外卖员没法用 “ 挂单 ” 的方法来拿更多的单子。
问题是,这些平台方作为规则的制定者,他们也定义了这些是否属于 bug 。
这些外卖员他们的需求其实很简单,你一次送一个单一定是亏得,为了保证自己能够一次多送几单,他们会用尽各种办法。
但是这个理由对于消费者是矛盾的,因为消费者的需求就是早点送到,你去为了拿多的单延误了我的时间,消费者不接受啊。
这就是北大博士调查之后发现的第二个事情:控制权的转移。
这里我解释一下控制权的含义。
就这么说吧,咱们正常打工人都是被领导控制的,领导决定了你的薪水,你的工作内容。虽然说做游戏的可能要面对游戏玩家,卖产品的可能要面对消费者。
但实际上,真正控制打工人的就是领导,打工人只要对领导负责就够了。
可到了外卖这里,控制外卖小哥的是什么呢?
是一个实际的老板吗?并不是,在外卖员的眼里,控制他们收入的人反而是消费者。
消费者的投诉和差评决定了外卖员会不会被处罚,他们的好评决定了外卖员的评级和分数。
问题在于,消费者看似拿到了控制权,可这个控制权的好处却没得到,反而承担了风险。
这几年发生的那些外卖员和消费者的冲突,不都是这么来的吗?
而在这个过程中幕后真正控制外卖小哥,乃至于控制消费者的是什么?是算法,是平台。
这就是这些外卖平台比较 “ 聪明 ” 的地方,通过这个平台发单,通过算法机制,他把控制权看似转移到了消费者身上。
但实际上,消费者拿到的这些数据,多久能送到,这些都是平台的系统通过算法计算出来的。
到头来,一旦外卖骑手和消费者之间出现了矛盾,反而平台会隐藏自己。
人物的那篇文章刷屏的时候,饿了么还 “ 别出心裁的 ” 出了一个 “ 你愿意给我 5 分钟吗? ” 的活动。
可根据平台的算法来看,如果按照路线的优化原则,这个五分钟本来就是应该加到平台的规划时间之中的,不应该让消费者来承担。
这个行为,就是典型的转移矛盾。
虽然刚开始看这些论文,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情去看的,但说一句实话,这几篇论文都看完之后,我也陷入了迷茫。。。
因为我发现,即使有这么多的问题,外卖小哥的岗位却依然爆满。
前一阵子,北京市人社局劳动关系处副处长王林就上节目体验了当一天外卖小哥,干了 12 个小时,只赚了 41 块钱,他还说这个钱太不好挣了。
但是,就这么不好挣的钱,依然有大量的外卖小哥愿意投身其中。
就算是知道累,不安全,危险,这些外卖员依然愿意去干这个活,去挣这个钱。
为什么啊?因为和其他的工作比起来,外卖员的工作至少看着自由,虽然辛苦,至少赚钱多。
根据统计,咱们中国人的平均收入只有差不多 2500 一个月,而外卖员,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员工收入都能在 5000 元以上。
虽然不安全,虽然很辛苦,但是这个收入已经在中国是中高收入了,对于那些学历不高,也没有什么技能的人来说,赚外卖费是他们最好的赚钱方法了。
不过,回过头来再想想,北大的这个博士生的论文,已经发表了这么久,却在三年之后被人发现,是不是也客观说明了,大家也都重视到了外卖员的这种问题呢?
让外卖费变高?消费者很难接受;让抽成变低?资本不会愿意;让外卖员少接单,时间长一点?别说消费者能不能接受,外卖员也不能接受。
这么一个无解的问题谁能来解决?
前几天美团把对商户的费率进行了更改,把原来的固定的佣金拆分为较低的技术服务费和履约服务费。对于3公里以上的订单和深夜凌晨等特殊时段,又采用了阶梯式收费。
这个改革之后,佣金变得更加透明了,而且也分成了阶梯的收费方式,越是辛苦的外卖员赚的钱也更多了。
但是,这个政策能有多大程度上改善外卖员的问题,却很难说。毕竟这个会不会鼓励更多的外卖员选择凌晨工作来赚钱?
这一切也许只能等待时间来验证吧。。。
也许真的如同这个北大博士在后续的自述中所说的那样,这一切也只能等待政府出台政策,才能解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