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园的悬吊颈锻炼法真的合理安全吗?
相信大家近期已经了解了这种悬吊锻炼大法。
“练友”纷纷追捧
看到视频都惊呆了,画风实在太奇特。
沈阳57岁的孙大爷表示,这是他自己发明的新型产品活动式牵引器具,过去自己颈椎毛病不少,用它能修复颈椎疾患,改善颈肩患处。
孙大爷练出了舍我其谁的气质
不止孙大爷在使用这种方法,全国各地都曾出现过类似的悬吊脖子锻炼的身影......
真的有这么丝滑吗
想必“活动式牵引器具”的灵感来自于颈椎牵引器。
牵引本身是一种常规的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它可以将颈椎牵开,减轻椎间盘对其他组织的压迫,增加颈椎的稳定性。
很多人觉得很熟悉“这不就是我奶奶常用的拉脖子道具嘛!”
也可以躺着拉
但这种治疗方式强调小重量及缓慢的原则,牵引重量为患者自身体重的1/10至1/5,持续也不宜太长,一般是20-30分钟,吊在树上“抻一天也没事”是不科学不安全的。
并且牵引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牵引角度,比如一般牵引脖子都要微微前倾,不是垂直拉越用力越好。
虽然都是用的同样的牵引原理,但花式悬吊颈让脖子承受了全身的重量,疯狂摆动的过度牵拉会使关节活动范围过大。
如果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再不足的话,很可能导致肌肉、韧带及神经的即时损伤,严重会造成截瘫。
曾经就有人因过度牵拉手臂,而导致神经受损,造成上肢瘫痪。
虽然看起来炫酷,但安全隐患真的不小!
别轻易相信公园中的花式锻炼了!
2、空调和除湿机的除湿效果哪个更好?
市面上的除湿机有好几种类型,最最主流的是冷凝式除湿机。也就是让“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变成水”而除湿。
它的结构是这样的 ↓
潮湿空气→蒸发器→冷凝器→风机
除湿机里的压缩机把冷凝片的温度降低,除湿机内部风扇将潮湿的空气抽入到机器中,空气中的水分通过热交换器被迅速冷成小水珠,并被吸收到水箱里。
经过处理的干燥空气会被排出机器外,经过反复循环之后就会使得室内的湿度保持在一个适宜的相对湿度中从而达到抽湿的效果。
家用除湿机基本都是这样的冷冻型除湿机。
虽然一般家用的除湿机和空调都是用的同一种冷凝原理,但是实际上它们还是有些不同的。
空调的设定是除湿的同时会制冷(实际上是制冷的时候会顺便除湿),并是以温度来控制是否制冷,如果当室内达到所设定的温度时,制冷就会停工。
当冬天或者气温低的时候,除湿模式也就不能工作了。
而除湿机可以运行的室温在5-35℃之间,也就是不论南北方,不论是冬季还是春季都可使用。
并且,除湿机更省电,耗电量只有空调的五分之一左右,更适合除湿需求大,追求性价比的家庭。
3、为什么夏令时要从六一才开始
如今我们所说的夏令时其实是一个利于夏天的作息/工作的时间表而已,并且你可能会发现,不同行业的人所说的夏令时是不一样的,比如中小学生多为六一开始算夏令时,很多大学是五一开始过夏令时。
德兴市公安局5月1日实行夏令时
严格来说,真正的夏令时并不是某个组织作息时间的规定,而是整个国家把时间(字面意思,拨动时钟那种)调早。
具体调整的时间(大部分国家)为,四月中旬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2时整,将时钟拨快一小时,即将表针由2时拨至3时,夏令时开始。
到九月中旬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2时整,再将时钟拨回一小时,即将表针由2时拨至1时,夏令时结束。
这样做是因为可以在天亮早的夏季,让人早起早睡、减少照明量,充分利用光照资源,从而节约照明用电(一战二战时期很多国家实行,为了不被别的国家经济领先),所以夏令时又叫做“日光节约时制”。
全世界有近110个国家曾经或者正在每年实行夏令时,中国也曾在1986年至1991年实行了六年夏令时,当时也是为了节约能源而让全国人民早睡早起。
但是,夏令时也有很多缺点,比如对低纬度地区作用就不大,还会扰乱儿童和老年人的生物钟,违反人的正常生理节奏。
在夏令时内,自杀率会大幅提高,心脏病的发病率也明显上升,很多国家也因此停止了夏令时。
而如今我们熟悉的“夏令时”,虽然不是改动“北京时间”,但还是在白昼变长的夏天,优化了我们的时间的安排,让我们的学习与工作变得更加轻松~
4、为什么洗澡洗的越干净反而越痒?
夏天来了,很多人一天不洗澡就难以入睡。
而有些小伙伴发现,越是洗澡变多,身上可能会越痒?其实这很好理解。我们的肌肤表面是有保护膜的,叫做皮脂膜。
它是由皮肤皮脂腺里分泌出来的皮脂、角质细胞产生的脂质及从汗腺里分泌出来的汗液加空气中的灰尘、细菌、病菌等等融合而形成的一层膜。
这层膜可以锁住水分,防止皮肤水分的过渡蒸发,里面的脂质部分还可以滋润皮肤。并且,皮脂膜中的一些游离脂肪酸能够抑制某些致病性微生物的生长,对皮肤有自我净化作用,弱酸性的pH值也会对碱性物质侵害起缓冲作用。
如果洗澡次数太多、时间太长、洗澡时过度冲擦、水温过高,都容易将皮肤表面的皮脂膜给洗掉。
各位“洁癖达人”“浴室歌姬”要不要考虑少光顾点浴室呢?
5、为什么静脉血是深红色,看起来却是蓝色?
血液和血管本身是红色的,看起来是蓝色其实是因为皮肤的阻挡。
如果位置很浅,在皮下深度不到0.2mm时,我们还是可以红色的血管,比如耳朵外缘的毛细血管。
但静脉血管位置会再深一点,当光穿过皮肤这样的半透明介质,会产生一系列反应,比如会发生瑞利散射。
蓝光会比红光更快地被散射和天空是蓝色的原理一样,根据肤色不同,光越往深处,蓝光被散射掉越多,到达血管的可见光就越偏红,会让我们的血管看起来发蓝。
这里还要提到一点很有趣的机制:“颜色恒常性”。简单来说,就是当有光或者其它别的因素干扰我们所熟悉的物体时,大脑就会把它的颜色“纠正”。
比如五星红旗被彩色光照射,按理来说红旗此时不是红的,但我们大脑会根据经验判断将其判定为“红”旗。
没有红色的红草莓本来这种机制可以修正我们的认知,让血管怎么看都是红色的,但这种机制也有一个弱点,容易被极端的照明条件欺骗,形成错觉。
我们的静脉血管与相邻区域在毫米以下的尺度上“嵌”在了一起,它们彼此反射光组成的不同会对大脑的色恒常处理构成强烈的干扰,所以颜色恒常性机制并没有成功完成,血管看起来还是蓝色的(也有可能是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