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8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牵头,会同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发展基金会、阿里巴巴达摩院达成合作,共同推动建立生物技术(BT)、信息技术(IT)与智能技术(AT)的深度融合的“智慧育种”平台,为加快培育作物新品种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此外,双方还将一起打造和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智慧育种人才队伍。
在当天的合作签约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刘旭,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周云龙,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孙好勤莅临现场;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中国农科院基金会秘书长陈金强,中国科学院院士、农科院作科所所长钱前,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书记范静,以及阿里巴巴公益事业群总裁胡晓明、阿里巴巴集团公共事务总裁闻佳、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兼达摩院高级研究员华先胜等出席会议。
与会领导和专家表示,本次合作是推进种业科企融合、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有机融合的重要开始,以阿里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与农科院作科所代表的国家种业战略科技力量相结合,希望能打造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服务国家战略的样板,不断践行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我国作物育种加快进入“智慧育种”新时代、力争打赢种业翻身仗。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打好种业翻身仗”作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具体措施之一。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强调,“粮食生产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
5月17日,阿里巴巴在“2021乡村振兴大会”上推出助力乡村振兴的“热土计划”,其中第一条即是“输出技术助力农业科技和智慧育种数字化提升”。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表示“将持续以扎扎实实的投入,给乡村带去更多实实在在的帮助”,而此次与中国农科院作科所达成合作助力智慧育种,就被认为是阿里“热土计划”具体落实的重要一步。
解决种源“卡脖子” 数字科技提供弯道超车新路径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基础性农业生产资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是农业的“芯片”。今年1月,唐仁健在中国农科院调研期间也要求“加快启动实施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保持水稻、小麦等品种的竞争优势,缩小玉米、大豆、生猪、奶牛等品种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据了解,尽管中国已经进入数据智能时代,但很多育种单位还是停留在传统育种阶段,后代选择仍依赖于“用牙咬、用眼看、用秤称、用尺量”,极大限制了新品种选育的效率。在全球范围内,育种模式正在从基于基因分析的“分子育种”向综合各类数据进行预测优选的“智慧育种”升级,这是我国育种技术赶超的机遇也是挑战。
2018年,我国玉米平均单产为407公斤,而美国单产为781公斤,差距明显。以国内现在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例,该品种仍然是20多年前审定的品种。所以,加快品种更新换代,突破传统经验育种的瓶颈、补齐育种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不足的短板已迫在眉睫。
“传统育种主要依靠育种人员的经验选种,通常需要8-10年的培育周期,后期还要排除很多意外因素。目前发达国家正在从‘分子育种’向‘智慧育种’升级,通过模拟作物生长气候、土壤以及生长周期等信息,综合各类数据进行智能育种决策,从而大大缩短育种的周期和时间,这对我们既是技术赶超的机遇也是挑战。”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李慧慧研究员表示,未来期望通过“智慧育种”把育种时间缩短一半,从10年缩短到5年甚至更短。
“智慧育种”的中央厨房
据介绍,农科院作科所和阿里公益在接下来的合作中,将依托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等基础条件,借助阿里巴巴在大数据处理、存储和分析等方面的优势,构建覆盖作物育种全链条、智能化的“智慧育种公共服务平台”,为国内育种专家提供公益、普惠的研究,实现作物育种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提高作物育种信息化水平和育种效率,为绿色、高效、优质等突破性新品种选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形象来说,智慧育种公共服务平台将像一个‘中央厨房’,育种专家就是‘厨师’,挑选他们所选的‘食材’和‘配料’,根据作物基因型、表型、栽培措施、气候环境数据和育种过程中相关图像数据的查询和联合分析,模拟‘烹饪’出他们想要的‘菜肴’。”达摩院科学家顾斐介绍说。
“阿里巴巴和农科院作科所的合作就是希望通过我们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上的积累,助力种子研究机构一起利用好科技的力量,帮助种子科学家们一起提升种子研发的效率,缩短研发时间,在推进种子科技层面上贡献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阿里巴巴公益事业群总裁胡晓明表示,“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我们会不遗余力。”
科技助农 阿里持续系统化推进
除了大力支持智慧育种,阿里生态体系还在不断探索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种植、采收全程机械化的“智能牛”、卫星遥感信贷技术、农产品蚂蚁链溯源等一批新一代的农业新技术被陆续应用于全国各地的田间地头。
事实上,早在2014年,阿里就率先深入农业产地端“最先一公里”,打造数字农业基地,建成全国5大产地仓和1000多个县域物流共配中心等农产品上行基础设施,同时推进其生态体系内数字农业、盒马、淘宝特价版等涉农业务的融合,推动农业产供销全链路数字化升级。
在乡村致富大会上,张勇就表示要“发挥互联网科技的独特价值”,既要坚持做乡村振兴的积极助力者,更要做互联网、数字化科技和乡村发展实际创新结合的探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