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充电桩行业仅用短短几年时间,便实现了惊人的指数级增长。
数据显示,2015年底,全国公共充电桩仅5.7万台,到2021年6月,这个数字就翻了十几倍,达到92.3万台。跟许多新生事物一样,在此期间,充电桩行业并非一路保持线性增长,而是经历了跑马圈地、野蛮生长及速度放缓等不同阶段,并逐渐走向成熟。
近期,多家头部充电桩企业获得新一轮融资,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并开始进入从重建设到重运营,从重速度到重质量的发展新阶段。那么,越来越成熟的充电桩行业该如何解决电桩利用率低、企业盈利难等问题?
入局者多盈利者少 充电桩运营商主动“求变”
产业狂飙突进的同时,行业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充电桩运营商的收入来源包括电费差价、服务费和增值服务等。在电费尚无溢价空间、增值服务较难实现的当下,其盈利仅靠服务费。与此同时,充电桩运营商还面临较高的成本支出:线上线下运营维护、场租人工、桩体折旧等等,电桩前期建设成本高,投资回报周期也较长,一般场站通常需要2-3年的投资回收期。
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充电桩布局不合理、利用率低,僵尸桩或油车占位等情况也时有发生。加上各平台尚未完全互联互通、运营商缺乏流量变现手段等问题,造成行业整体盈利比较困难。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主任刘永东曾表示,我国公共充电桩行业功率利用率要达到10%-15%才能实现盈利,而当前平均利用率只有4%左右。当2000元左右的交流桩和5万至8万元的直流桩,遭遇如此低的利用率,显然是难以支撑运营商盈利的。
为了解决这些瓶颈,充电桩运营商纷纷转变了运营思路。一是按照“桩随车走、广泛覆盖”的原则布局公共充电站,加速建设大功率集中式充电场,以更高的利用率提高盈利可能性。二是从重资产建设向轻资产运营转变,由充电桩投建商向充电平台运营商转型。三是整合新能源汽车销售、租赁、维修等行业资源,挖掘更多的增值盈利点,以充电桩网络为基础,连接新能源汽车生产商、分时租赁等相关资源方,做开放平台的运营者。
“深挖井”方能饮甘泉 平台和生态将成制胜关键
可以看出,仅做前端的充电站建设其实很难实现盈利,后端运营和服务才是一个充电站能否实现盈利的关键。事实上,充电桩行业远非建桩那么简单,充电桩也不是一个孤零零的物理个体,其背后潜藏着一个巨大的充电生态网络,而这个生态将能衍生更多商业模式,具备巨大潜力。
比如,作为未来大出行领域重要的流量入口,充电桩平台通过充电桩与用户的连接,构建起庞大的公域流量池。以此为基础,经营者可在提供充电服务之余,增加车后服务、休憩餐饮等服务,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更好地实现流量变现。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充电桩运营商也开始认识到这一点,开始强化自身运营能力、服务能力建设。针对这一现状,第三方充电平台快电认为,不仅要做行业的“卖水者”,还要做行业的“挖井人”,帮助充电桩运营商构建充电生态,构建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商业能力。
作为“卖水者”,快电以数字化手段,实现各家运营商充电桩的互联互通,构建公域流量池,进而提高充电桩与车主的连接效率。在线上,快电依托平台海量的活跃用户,给运营商来带更多流量。近日,快电还官宣了代言人胡军,将快电品牌影响力和用户规模进一步赋能给充电桩行业,为运营商带来流量的持续增长。在线下,快电拥有一支“铁军”团队,帮助运营商做好充电场站的运营管理,小到帮司机插拔枪、清扫场站卫生,大到帮助场站开展运营活动,增强用户黏性和充电体验,大大补足了运营商的运营短板。
作为“挖井人”,快电还为充电桩运营商提供从电桩统一集采、增值服务到日常精细运营在内的全链路解决方案。一方面,快电集合合作伙伴零散的采购需求,以大规模直采的方式,保障充电桩品质和售后服务质量,并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另一方面,快电为充电运营商推出增值服务——快电优选,在常规的充电服务外,为充电场站新增休憩、餐饮、便利店、车后服务等功能,有效增强司机黏性,帮助充电桩运营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形成差异化优势,进一步完善充电生态,带来新的盈利点。此外,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快电还为合作伙伴提供系统解决方案。除了帮助合作伙伴获客、留客,快电还推出商户端SaaS系统,以数据分析为基础,助力合作伙伴改善经营质量。
可以预期,随着电动车销量的节节攀升,充电桩的需求和建设还有巨大空间,充电桩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也才刚刚开始。致力于做行业“卖水者”、“挖井人”的快电,将帮助运营商做好精细化运营、完善充电生态,进而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