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稍微有点过期的食品,扔掉就会觉得有点可惜,于是我们可能就会犹犹豫豫地吃掉......
多数情况下,我们并没有如预期的一般拉肚子,而是发现啥事也没有。
那么,过期食品能吃吗?吃了真的没事吗?
食品的保质期保的是什么?
通常,我们判断买来的食物是否过期,主要是看包装上的保质期。
2009年通过并施行的《食品安全法》第99条中明确:“保质期”是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该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指明的贮存条件”。
简单地说,贮存条件是除了时间维度外,对食品储存环境的限定。
冰淇淋的保质期通常为6个月到2年,我们都知道它应该储存在冷冻的环境中,如果放在常温,几十分钟内就会融化,变得很难吃,也就是丧失了其应有的品质。
所以在看保质期时,我们还需要结合食品要求的储存环境。
GB 7718-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另一个关键词则是“保持品质”。
放在常温条件下几十分钟就融化的冰淇淋很难吃,但此时吃了它会生病吗?大概率不会,几十分钟的时间太短,细菌可能还没来得及大量生长。
所以说,“保持品质”指的是食品中不必说明或已经说明的特有品质,而安全卫生是食品品质最后的底线了。
有时候我们吃的过期食品,可能是因为其口感、香味或者某些应该具备的品质已经达不到标准了,但还没有完全摧毁最后的卫生底线,在人体免疫力的加持下,未对健康产生明显的危害。
因此,对卖家而言,过了保质期的食品就不能再卖了,它已经不是那个色香味都符合要求的产品了,必须下架。
对买家而言,过了保质期的食品最好就别吃了,没那味儿了,还可能带来健康风险(更别提吃一个月的过期食品了)。
过了保质期,吃了到底有事没事?
既然产品品质的底线是安全卫生,假设按照储存条件保持得很好,这样刚刚过期的食品就可以放心吃了吗?千万不要养成这样的坏习惯。
刚刚过期的食品吃了没事,也只是短时间看起来没事,说明细菌、霉菌等微生物的作用较小,你的身体险胜了这波外来致病微生物。
但这场胜利局限于个人的体质,如果是免疫力差的“老幼弱病”敏感人群,外来致病微生物和人体免疫力“谁输谁赢”悬念就大了。
如果非吃不可了怎么办?
如果说,扔了这些过期食品比让你食物中毒进医院还要难受,或者说此时你已经到达“弹尽粮绝”的边缘,非吃不可了,那么你可以判断一下过期食物是否发生了真正的变质,尽量降低食用风险。
如果过期的是“米面油”这类生活物资可以把要求放宽点吗,毕竟还会再加工一遍?
未开封过的米面类食品,可以适度延长到24个月,但需要注意的是,米面最容易接触到的污染就是霉菌,食用前一定要仔细观察是否发霉,闻一闻有没有霉味,许多霉菌的毒素都是致命的。
食用油只要是开封了,它就开始了氧化的一生。油中的脂肪酸会随着贮存时间延长发生氧化反应,脂质过氧化物几乎可与人体内所有分子或细胞发生反应,甚至是破坏DNA和细胞结构。
鱼油颗粒氧化的过程,图片来源thehealthcloud
一旦闻到了哈喇味,就是油脂酸败的危险信号,它们是脂质过氧化物裂解产生的一些令人不愉快的气味的醛、酮、酸一类小分子,此时就千万不要再吃了。
除了“米面油”,对很多家庭来说“肉蛋奶”也是必备物品之一。
香肠等肉制品,如果是真空包装,保质期将大大延长。如果出现肉制品表面发黏,则极有可能是由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那就一定不要吃了。
乳品由于其丰富的营养物质,还是液体,非常容易腐败变质,常温下早上刚开封的牛奶也许到晚上就坏了,因此一定要注意不同的牛奶其具体的储存条件。
蛋类产品有时候可能没有外包装,超市里大筐论斤卖,属于农产品,没有固定的保质期,一般在购买后的一个月内食用是没问题的,在此之后通常每过一星期,蛋类的质量就会下降一个等级,但是仍然是可以食用的,所以在夏季一定要把鸡蛋放在冰箱里储存。
当然了,比起学习怎么判断过期食物能不能吃,要不要扔,在食物中毒的边缘疯狂试探,不如想一下,有没有一种可能——给食物限定保质期的目的,就是让你别吃存放时间过长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