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治理不能脱离场景 更不能缺少服务
  • cici
  • 2022年09月06日 17:21
  • 0

不到40亿的市场,决定着超400亿市场的走向。IDC发布最新报告:2021年中国数字政府数据治理市场整体规模达39.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5%。虽然相比于427.16亿元的中国政务云市场规模,这一比例并不算高,但IDC积极地给出了“滚雪球效应”判断——“处于快速增长的启动阶段”。

新华三就率先推动了雪球。

卡脖子的数据治理

小到企业,大到城市,数字化转型均需经历“数据资产化、数据驱动运营、数据驱动创新”三个阶段。其中,“数据资产化”最具象的工作,即是数据治理。若卡在此阶段动弹不得,就不要谈以数据打通为前提的城市服务体系无缝连接,也不要想象基于数据融合的城市应用场景创新。

由此回看IDC报告,虽然只列出数字,但信息量极大。2021年,中国数字政府数据治理市场,最活跃的企业包括浪潮云、新华三/紫光云、中国系统、烽火、阿里云、华傲数据等。但六家企业市场份额总和也不过33.1%。这一比例甚至比上一年度,还减少了4.19%。

这似乎可理解为,新旧两种势力,正处于转化之中。以用户企业为导向,愿意深入应用场景,具有“企业基因”的服务商将表现得越来越好,卖工具、买平台的企业,则显得有点不接地气。

[MD:Title]

数据治理一路走来

解释上述变化,还可稍作历史回顾。

中国政务数据治理最早始于2002年。在电子政务“一站、两网、四库、十二金”建设中,IT方案商通过自研数据前置机等方式,实现了早期的数据的共享和展现,甚至为此后的大数据应用奠定了基础。

2013年之后,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进入高峰期,尤其在“一网通办、一窗通办”推行中,数据融合再次备受重视。但受技术条件限制,依然需要人拉肩扛进行数据治理和数据融合;而受业务理念限制,数据治理项目也往往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2021年,数字政府数据治理进入创新驱动阶段。“一网统管”使数据治理具备了强业务属性,疫情防控也成为数据治理的抓手,相关数据治理需求旺盛,而且对数据质量、数据容错率要求极高。

业务驱动的数据治理

回归IDC报告,新华三的业务理念,就很符合上述时代特征。2021年,新华三/紫光云在数字政府数据治理市场,份额达到5.9%,位列第二,较上一年度上升一位。更重要的是,新华三更为强调“以业务驱动的数据治理,以效果导向的数据治理”。

[MD:Title]

确实,数据治理是个苦力活,也是个技术活,但以技术为导向的数据治理,即使技术理念再先进,也无实际意义。因为效果是检验数据治理的唯一标准,任何项目也都不可能为了治理数据而治理数据。

早期的数据治理,尤其在2015年前后,多是以强硬的手腕,毕其功于一役地推进全量数据的数据共享。实践证明,此做法既不合理,也缺乏持续的可操作性。往往在“一阵风”过后,数据池中再无新鲜活力注入,也无可用之水流出。

改变出现在2021年前后。

数据治理市场在2021年趋于成熟。首先,用户对工具的关注度在逐渐下降,对技术概念的辨识度越来越高。一套数据中台就卖3000万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其更倾向于将数据治理视为可衡量应用效果的服务。

其次,用户对实时数据的要求越来越高。抱着半冷不热的数据,只能煮出一锅夹生饭。针对离线数据的梳理、分析,也不可能及时响应现实中业务需求。由此,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或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更值得关注的是,业务在倒逼数据治理模式创新,例如一网统管、疫情防控、社会治理、交通治理等应用场景,都已成为典型的业务抓手,也都在促进主管部门和数据服务商,更关注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的融合,更关注数据治理模式创新。

而且上述创新已经走通,先行地区的示范效益,带动了数据治理的推进速度,数据融合、归集的阻力也越来越小。“滚雪球效应”已经初现,用户正在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寻求以数据治理,驱动应用场景创新。

以此对照新华三的业务理念。新华三更强调“以业务驱动的数据治理,以效果导向的数据治理”,更强调“用哪治哪”、“治哪融哪”。例如以交通拥堵的为导向的数据治理,只需调用和融合出行数据,而无需融合每一辆车的数据。

另一方面,新华三也更强调数据在哪,就在哪里治理,保证数据“可用不可拿”。同时,数据治理最终将以服务形成体现,而不是卖平台、卖工具,这切实加快了智慧城市、智慧政务的应用创新。

以绿洲平台为支撑

但也必须说明,数据治理不能以技术为导向,但必须以技术平台为支撑。2021年,新华三对“数字大脑”再次升级,基于紫光云“紫鸾平台”和“绿洲平台”提升云与智能平台的能力。其中,绿洲平台就将推动数据运营、应用开发、融合集成,加速释放数据的价值。

同时,绿洲平台始终处于持续演进中,逐步上线智慧园区套件、智慧教育套件、智慧城市套件、智慧城轨套件、智慧医疗套件,这些行业套件都是项目的沉淀,而且在诸多项目实践中,绿洲平台实现从结构化数据治理,到地理信息、物联信息等数据的融合;离线、准实时、实时数据的融合;政务数据、社会数据、互联网数据的融合。

以成都高新区项目为例,基于绿洲平台,新华三协助用户整合了政务数据、社会数据、互联网数据等,打通了65个系统,归集整理14.66亿条数据,为886个系统资源提供数据共享服务,为成都高新打造走向世界的数字之城奠定坚实基础。

由此可见,数据治理市场已经趋于成熟,客户不再受技术概念忽悠,其在清晰的业务目标下,在明确的业务场景中,逐步推进着数据治理。企业也不再靠卖概念赚溢价,而是像新华三这样踏踏实实做好服务,以业务驱动数据治理,以效果导向衡量数据治理价值。(转载自:张戈BP)

 

文章纠错

  • 好文点赞
  • 水文反对

此文章为快科技原创文章,快科技网站保留文章图片及文字内容版权,如需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快科技

观点发布 网站评论、账号管理说明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相关报道

最热文章排行查看排行详情

邮件订阅

评论0 | 点赞0| 分享0 |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