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实验室的创始人吴声在2016年出版《超级IP:互联网新物种方法论》一书后,一时间洛阳纸贵,“新物种”成为一个超级高频词。
其实,这个概念的大行其道,和2016年这个时间点大有关联。
2015年是“互联网上半场”的最后一年,2016年是“互联网下半场”的第一年。
2015年是美团+点评、58+赶集、携程+去哪儿、滴滴+快的等互联网赛道巨头的合并之年,意味着“低垂的果实”已经被收割殆尽,新的企业若想出头则必须重新定义新的细分赛道。
此后的2019年是新消费崛起之年,叠加前一波浪潮,催生新物种诞生的动能越来越强。
新物种的诞生总让人喜悦,但很少有人统计,新物种的生存概率到底是多少?
什么样的新物种才有更高的生存概率,最近,一款打印机的推出让我有了新的思考。
1、定位,不是新物种的生存要素
随着定位理论在中国的流行,很多人认为,新物种的生存主要在于是否有好的定位。
但事实上,好的定位是开辟细分赛道的重要因素,但新物种的生存并不仅仅取决于定位的准确与否。
诺基亚、柯达、富士、索尼等品牌,都是执行定位很成功的企业,也是细分赛道的绝对统治者,但它们都被历史抛弃了。
相反,苹果从一家地道的电脑公司跨界做了手机,亚马逊从全球电商零售巨头变成了云计算的领导者,京东从线上3C平台变成了一家新实体企业,它们的日子都变得越来越好。
为什么呢?因为定位没有变,但是时代趋势时刻在变。在趋势大变化时,越坚持固有定位的企业,被淘汰的概率反而更高,因为它没有准备好拥抱新的需求。
随着场景爆炸,新物种大量出现,但人们赞叹创新之余,却很少去关注新物种的生存能力,就像进化论里描述的那样,新物种每隔若干年都会出现一轮爆发,但爆发后的新物种死亡率仍然是很高的。
所以,回到新物种的生存问题上,一台打印机给了我新的思考,我进而认为,一个新物种之所以能活下来,主要是在进化中,不断锤炼如何适合变化的环境的能力,以及不脱离应用土壤的现实精神。
一个伟大的新物种的推动者,既需要高远的理想,又必须是一个极度的现实主义者和趋势的洞察者。
而这些,是一台打印机给我的启示。而打印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似乎是一个过时且边缘的行业,它能够产生什么新物种呢?
什么是新物种生长的土壤
一个新物种要生存下来,就要能够适应环境,就要把根系牢牢的扎进土壤里,而所谓的“土壤”,就是市场的客观事实和应用场景、环境。
发源于联想集团打印机事业部的至像科技,拿出的新物种M200DW,就是一台和手机应用深度绑定的激光打印一体机。
事实上,能够无线打印的打印机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在京东上随便一搜“无线打印机”就可以搜到上百种。但为什么没有人称之为“新物种”,也没有成为新消费的爆品呢?
这是因为,“无线打印”本身并不构成强有力的竞争力。
但这并不是说“无线”不具有魅力,而是“无线”是否有魅力,主要看场景。
比如,TWS(真无线蓝牙耳机)经过苹果的市场教育后,一举成为年出货数亿副的超级爆品。这里面的核心原因是,智能手机要考虑高度的便携性,而普通的有线耳机除了成本较有优势外,在便携性和功能性上,都与带有降噪能力的真无线耳机相去甚远。
所以,TWS的爆火,一个是解决了耳机的痼疾(耳机线的缠绕和羁绊),另一个是做了增量(降噪功能解决了对嘈杂环境的适应性),所以这个新物种才真正具有了生命力,才能火遍全球。
相对而言,家庭/中小微企业所用的打印机,体积比较大、安放的位置也很恒定,几乎没有移动的需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无线和有线,对于用户是否更便利的使用打印机,没有足够正向的牵引力;甚至,由于无线的解决方案做的不好、配网的过程繁琐复杂,造成了“负优化”现象,这是单纯的无线打印为何没有成为新物种的必然前因。
而至像科技的M200DW,至少开辟了两个新场景,并深深的扎根于应用的硬需求之中。
第一个需求是教育场景的在线化。其实,即使没有疫情的推动,教育已经在悄悄的被互联网改变。一个常见的场景是,一个班级往往有一个班级微信群,老师在群里用word的形式分发作业题、试卷,而出于保护视力、锻炼书写能力等需求,这些作业是被打印出来给学生完成,然后又以拍照或扫描的形式上传给老师。
这个过程中,其实有很多的痛点。比如,老师用微信分发作业,但家长需要把Word或者PDF文档下载到电脑里再打印出来,学生完成试题后,家长再拍照或打印上传。
这里面其实包含了许多的痛点,比如微信没有很好的文档功能,家长要找到作业需要翻阅大量的聊天记录,有时候还因为下载不及时导致文档无法使用;而拍照、扫描给老师,不但有清晰度、操作繁琐等潜在问题,几十份图片格式的作业反馈,也给老师、家长管理作业过程,造成了巨大的麻烦。
而至像科技的M200从软件的角度重新定义了这个过程——老师分发作业后,用微信小程序(甚至不用下载APP)就可以直接用手机打印,同时M200也集成了扫描功能,重要的是作业上传后可以被有效的管理,老师也可以直接批注,家长同时也客观上监督学生完成了整个过程。
看上去,至像好像只是做了一个小程序,但事实上,如果没有对如果没有对主流设备、APP的广泛适配(手机+微信),没有对使用流程的极简化,没有对典型需求的发掘(作业打印+批注+管理),没有扎根于广泛的需求土壤(全国有2亿中小学生),没有衍生出新的机能(至像推出的创新「书包功能」和「作业助手」功能),这个产品也将与市场上很多的无线打印机一样,泯然众人。
而针对企业打印场景,至像科技为企业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打印,在“至像打印”APP中为企业用户搭载了合同助手功能,每日整理大量办公文件、商务合同,仅需通过合同助手,就轻松实现资料电子化归档,提高办公效率;也可以对重要的文件打印实现“先扫码、再打印”,从而加强了文件流转的可追溯和安全性。
脱离了实际的创新层出不穷,植根于需求的新物种才有足够的养分生存下去。在这一点上,这台打印机给很多新物种上了一课。
打印还有新物种的爆发空间么?
大家都不否认,文档、图片的数字化极大的加快了信息的交换速度和便利性,人们也越来越习惯、信赖这种电子化图文。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最重要、最常用的4个文档(身份证、驾照、社保卡、银行卡)都实现了电子化,是对这个趋势的最好证明。
但是,笔者相信至像会继续做出物种创新,仍然是基于这家企业的基因或者说成事心法—一个是密切关注新场景,另一个是踏实做好在场景中落地生根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至像不把自己当做一家打印机公司,而当做一个图像解决方案的提供者,这就是“手机打印用至像”这句话的来由,这也是以趋势立身,而不仅仅是以定位立身的一个明显例证。
根据Photutorial的数据统计——2021年全世界共拍摄了1.2万亿张照片,预计2022年将达到1.72万亿,并将于2025年超过2万亿,而其中,92.5%的照片是通过手机拍摄的。
笔者曾经专门做过一个调查,我们每天大量产生的电子数据可以保存多久?
一般来说,存储在半导体(闪存、SSD、储存卡)里的文件可能寿命在10年左右;机械硬盘没有明确的数据保存寿命,但很容易因为机械故障而丢失数据;有极少数高端光盘可以保存近百年,但因为成本高、需求小而普及率很低。
相反,按照柯达的说法,一张好的柯达相纸的口号是“一百年不褪色”,我们姑且就认为照片的平均寿命是100年,但有多少人会为了打印照片而专门去一趟冲印店?甚至,你是否还能方便的找到一家附近的冲印店?
所以,如果你有一些确实希望变成实体,从而更便利的观看、更长久的存储的照片,其实打印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热升华打印出的照片保存期在50-80年,是目前最接近普通相纸的物理存在。
所以,笔者一直坚信,基于手机这个几乎每个人都持有的摄影设备和每天都在增加的电子图片,却一直没有很好的用打印去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打印机厂商的工作没有做好,而不是手机厂商的问题。
但是,这种打印一定不是成本过于高昂的彩色激光打印,和存在明显技术短板的喷墨打印,它一定和前述的M200一样,是围绕手机生态进行的技术创新。
所以,尽管只露了一小脸,至像的“小Z手机照片打印机”,仍然让笔者看到了巨大的希望。
就这款产品而言,它体积小巧、颜色可爱,同样具备M200那种无需下载APP、扫描机身二维码就可以即拍即打的能力;也具备可简单编辑、简单完成证件照等实用功能……但这都不是笔者看好它的绝对理由。
而真正的理由,仍然是人们在意识到电子图片的易失性和缺乏仪式感的痛点的同时,又缺乏足够便利、可靠的打印解决方案这一对一体两面的矛盾的解决出路——帮助人们足够有仪式感、半永久性的保存、展示珍贵的图片,同时又足够便利和简单。
其实,选择了“手机打印用至像”,就相当于选择了一个具有很多天然创新需求的土壤——智能手机的硬件创新空间已经很小了,通讯功能也在持续弱化,在更多的时候,它其实是一部生产图像的机器,而只要坚持在图像领域持续深耕,围绕更多图像类问题,拉出长长的痛点清单,不断开发基于真实场景的解决方案,笔者就相信,这片土壤肥沃到足够产生更多的需求,让人们更好的拥有和追求一种更富有仪式感和表现力的与图像共存的生活方式。
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新物种是没有生存能力的,为了解决场景问题并做好踏实产品力基础的新物种才能活下来,答案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