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好人”是一种病 正在悄悄毁掉你的人生
  • 辛然
  • 2022年12月08日 14:37
  • 0

在生活中,你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老好人”?

别看这两个词仅一字之差,意义却大不相同。“好人”可能也会经常帮助他人,但他们会明辨是非,有原则有底线,不会为了讨好他人而去做一些“伤害”自己的事情。

但“老好人”却不一样,他们通常为了不得罪他人而被迫变得处世圆滑,仅追求表面和气,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取悦别人。

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神经症的表现,可称之为“取悦症”。

什么是取悦症?

取悦症是一种很难界定的心理障碍,并不是精神病学的正式诊断。患者有一些强迫自己取悦于他人的行为模式,但与强迫症不一样,取悦症不属于人格障碍,反而有点类似成瘾的表现。

这些人的内心并不快乐。虽然知道一味取悦、迁就别人是不好的,但依然克制不了自己扭曲的认知及行为模式——担心发生冲突得罪了别人,就用取悦、迁就的方式换取别人的好感。

这往往是在幼年时期逐渐累积形成的。

据调查发现,取悦症以女性多见,患者总是优先考虑别人的需要,整天当“老好人”,结果却常常忽略、委屈了自己,无端承受了许多不必要的压力。

这些压力最终会导致很多身心症状,例如头痛、失眠、胃口差等生理症状,以及负面情绪和一些心理症状。

取悦症并不是精神疾病,与成瘾问题有些类似,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哈丽雅特·布莱克博士认为,取悦症患者不仅是“老好人”那么简单,在面对别人的请求时,他们的内心是拒绝的,却无法说出口,结果全都答应下来。

这是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生气,担心发生冲突,所以迫使自己表现出友好的样子,从而取悦别人。但是,在这些友好表面的背后,其实藏着不满和愤恨。

取悦症的三种形态

美国心理学家哈丽雅特·布莱克在《取悦症》一书中,将取悦分为三个维度。与此对应,我们可以画出三张取悦症“患者”的画像。

1.认知型“好人” 。

这种“取悦者”时刻都在努力让每一个人都喜欢自己,因为他们认为定义自己好不好的依据,就是为他人做了多少。

他不断告诉自己,应该顺应他人,应该表现出自己更好的一面,生怕得到别人对自己消极的反馈或评价。

这样的做法,其实并不会给这些人的人际关系带来积极的影响。他人通常不会认同这些人的讨好行为,也不会因为这些人的讨好行为而变得友好。

因此,“取悦者”在感到格外失望、怨恨的同时,他人也会被这些密不透风的取悦行为压得喘不过气来。

正常的、好的关系应该是轻松的,而不是强加的。在不想被讨好的情境被讨好,会让人感到很不舒服,但“取悦者”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

2.习惯型“好人” 。

这种“取悦者”整天昏昏沉沉、忙忙碌碌,因为不会拒绝,因此会被迫牺牲自己的需求而照顾别人的需求。

他们内心不一定情愿,却始终任劳任怨,很少给他人派活,却经常把别人的工作挑在自己肩上,承担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工作量。他们常常将多余的压力强加在自己身上。

3.情感逃避型“好人” 。

这种“取悦者”在与人打交道时,总是很焦虑,害怕出现冲突、对抗的情况,一旦出现分歧就会交出控制权,以达到和平的状态。

他们取悦他人是为了消除自己害怕、不安的消极情绪。但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交出控制权非但不能减弱畏惧感,反而会让其增加畏惧感[1]。

这就是取悦者的认知、行为、情感三个维度,事实上,这三种维度并不一定对应三种不同的“取悦症”,每一个取悦者或多或少在三个维度上都会存在问题。

取悦者该如何改变?

很多“老好人”不是没有主见,而是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失去和潜在的损失感到焦虑和恐惧。

所以,“老好人”骨子里是对自己不够自信,不相信自己真正有立场时也能获得想要的东西。

可是,真的一直“和稀泥”就是最安全的吗?很多时候并不是你不主动表达你的观点和立场就是安全的,不表达同样也是一种态度。

所以,只有从内心认同自己、接纳自己,看到自己的实力,才能更好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原则,才不需要依附其他人。

因此,我们要学会发现自己身上真正“美好”的地方,积极地培养自信心,做更好的自己。通过容易实现的目标体验成功的感觉,以此来恢复自信。

同时,也要找准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要认为自己是“十项全能”,什么都可以做到最好,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才会知道如何爱自己。

最后,一定要勇于表达自己的需要,勇于说“不”。

不要过于担心拒绝别人所带来的后果,而是要学会捍卫自己的利益。敢对自己说“不”,也就敢于对别人说“不”。

“老好人”是一种病 正在悄悄毁掉你的人生


文章出处:科普中国

文章纠错

  • 好文点赞
  • 水文反对
观点发布 网站评论、账号管理说明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相关报道

最热文章排行查看排行详情

邮件订阅

评论0 | 点赞0| 分享0 |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