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硬盘内部
这是一个去掉了顶盖的硬盘,密封顶盖的作用是防止灰尘进入对敏感的读写磁头造成损害。 这块硬盘已经坏了,你可以从上面清晰的圆形划痕看出来,这是由于磁头的物理碰撞导致的。
硬盘本质上是一块或多块磁性盘片,上面划分了许多同心圆形的磁道,按照由外向内的顺序,按照磁场取向原理存储信息。在不同盘片上同一位置的磁道称为一个柱面。有一个活动悬臂用于将读写磁头定位至盘片上的具体位置。如果有多个盘片,悬臂就会像个梳子一样穿插在各个盘片之间。悬臂的运作方式类似于电唱机,这样磁头就可以到达盘片的内外所有磁道。每个盘片的两面都可以用来存储数据。
数据是按照扇区进行组织的,扇区由分配单元(簇)组成。簇是最小的数据存储单元,根据文件系统的不同(Windows使用NTFS或者FAT32),簇的大小也会不同。簇越大,连续传输性能就越好,但是如果很多文件都远小于簇的大小,你就会浪费很多空间。
尺寸型号和高度
硬盘之间最明显的差别就是尺寸型号了,这主要依赖于盘片直径。桌面硬盘使用3.5英寸盘片,而移动硬盘使用2.5英寸的盘片,企业级硬盘看起来是 3.5寸的型号,但实际上它们使用稍小一些的盘片以便提高转速。便携设备的硬盘盘片只有1.8英寸,也有许多微硬盘使用1英寸或0.8英寸的盘片。
3.5寸硬盘的高度通常为1英寸,足够放置5张盘片了。笔记本硬盘使用1到2张盘片,并且有9.5或12.5毫米的高度限制,如果你注意观察1英寸和0.8英寸硬盘的话你会发现高度上变化的趋势,因为这些产品通常都是为特定用户定制的。
较多的盘片可以带来更大的存储容量,总容量是由各个盘片容量相加而得的。例如,对于每盘片160GB的数据密度,制造商可以叠加四张盘片以得到 640GB的容量。不过,更多的盘片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读写磁头,大量的活动组件更容易发生硬件损坏,摩擦和功耗也会随之增加。从价格上来说,一块大容量硬盘要比多个小容量的便宜一些,唯一的例外是服务器的高性能RAID阵列,那主要是为了提高性能而有意要运行多块硬盘。
存储密度,记录技术
我们已经提到了数据密度,也应该来谈谈存储密度——简单的说就是每平方英寸存储多少GB数据。这不能直接跟数据密度(GB/盘片)直接进行比较,因为制造商并不是把整个盘片都用来存储数据,而且,每盘片容量通常是指3.5英寸硬盘,而存储密度则可以在各种尺寸型号的硬盘之间进行比较。存储密度基本上是由磁盘记录技术所决定的。
垂直磁性记录(Perpendicular Magnetic Recording,PMR,参见译注1)是目前最新的记录技术,和传统技术不同,PMR在磁道上的记录方式是纵向的,磁极方向垂直于磁盘盘面。这有助于减少磁极之间的相互影响(超顺磁性),并且允许在相同的面积上存储更多信息。借助垂直记录技术,硬盘业界希望最终能把硬盘容量提高到十倍。第一块使用垂直记录技术的T级硬盘很快就会问世,提供具备高数据完整性的大容量存储。
将来还会有热辅助磁记录技术(Heat-Assisted Magnetic Recording,HAMR),用激光加热表层以减少磁化盘片上的磁性粒子所需的磁场强度。热辅助技术允许更加精确地操作磁场,因此有望进一步提高数据密度。
存储密度向来都是越高越好,因为它同数据传输性能成正比:同一时间硬盘能够读取得数据越多,它的传输速度就越快。结果就是,新的3.5寸7200RPM往往要比早期型号性能更好。不过,访问时间并不会因为高存储密度而减少,因为磁头定位并不能因为数据密度而提高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