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备受关注。
12月28日,上海一女子和俩闺蜜订同一家酒店价格竟然相差一倍之多。
视频中,女子仨人在去哪儿APP订同一日期的同一酒店,价格分别是487元、520元、877元,最低价和最高价相差390元。
之后该女子又去携程APP上预订,结果也是很震惊,也是预订同一天的同一酒店价格分别是643元、594元、463元。
女子还发现,闺蜜订的包含早餐的竟然比她的不含早餐更便宜,女子怒斥:价格难道是随机组合看人叫价吗?
网友纷纷表示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看来所谓的“大数据杀熟”还在继续存在,而且似乎没有任何收敛。
今年9月,北京市消协发布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报告显示,76.77%的受访者认为存在大数据“杀熟”现象,64.33%的受访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经历。
受访者在网络购物时遭遇大数据“杀熟”现象最多,其次是在线旅游和外卖消费。此外,还有部分受访者表示在打车类、票务类、视频类消费过程中遭遇过大数据“杀熟”问题。
有网友指出,这种大数据“杀熟”现象已经无处不在,感觉自己没被“杀熟”只是没意识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