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在由澎湃新闻与腾讯公司联合主办的“数字互联、价值共生”科技向善创新周·数字原野论上,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室副主任鲍春雷探讨了“数字时代的就业转型”问题。他表示,我们担心数字技术的发展对就业造成冲击,但总体来看数字技术带来的是就业结构的调整。以微信为代表的数字平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创新了许多新的就业形态,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反而为欠发达地区、普通从业者特别是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鲍春雷在论坛上表示,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期和机遇期,已经逐渐成为当下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在数字经济为我们未来经济生活描绘出美好前景的同时,我们也会担忧数字技术的发展会不会造成大规模失业。
他说,从历史的角度看,技术的发展并不会对就业造成特别明显的抑制作用,中长期来看技术的变革实际上推动的是就业结构的改变。
在鲍春雷看来,数字技术的发展确实会导致劳动力和一些生产要素被数字化产品所替代,但除了替代效应,数字技术的创造效应也是非常明显的。研究院今年公布了18种新职业,就包括了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等数字技术发展背景下形成的这种新技术岗位,如农业数字化技术员就是数字化和农业产业相融合形成的新业态岗位。
此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形成了许多数字平台,数字技术的赋能降低了劳动者在数字平台就业创业的成本,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可以实现一些资源的互相共享,提升了效率。去年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基于微信生态研究完成的《数字生态就业创业报告》显示,仅仅微信平台在2021年通过公众号、视频号、小程序带动的就业收入机会就达到了4600多万个。从数量来看,数字平台对带动就业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鲍春雷认为,数字技术发展与过往技术革命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除了破坏之外,岗位的变化更多体现在融合和改造方面,形成了很多新的就业形态,可以跟各个行业产业相融合。
从我国的国情来看,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带动中西部地区数字就业岗位的增速,要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也就是说欠发达地区在数字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能获得更明显的受益。通过腾讯微信的调查,视频号从业者的工作地在一二线城市相对较少, 40%以上的从业者是在农村地区工作,这表明数字技术扩大了他们的就业范围,很多农村通过网络带货、网络直播、网络营销形成了很多网红村,带动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增收,达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鲍春雷在演讲中提到,数字技术发展并不是创造更多高端的就业岗位,相反因为数字化的赋能,就业的包容性可能会更强。通过微信生态的调查显示,数字就业岗位的从业者并非以高学历人群为主,相反大专及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比重会更高,60%以上的视频号从业者是低学历群体。
“我们认为数字时代的就业会发生一些新变化,包括可以更加市场、灵活高效、智能化、人性化的方式来实现人与工作任务的连接,实现劳动力要素的优化配置,也重塑了社会组织关系,个性化和可持续的就业也成为未来的一个重要的趋向”。
谈到数字技术与年轻人的就业,鲍春雷认为,总体来看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是积极的,特别是对年轻人的就业更为友好。在微信生态中调查显示,35岁以下青年人的就业比例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在小程序上,70%多的从业者都是年轻人。他们之所以选择进入数字生态就业创业,主要是这个生态繁荣、进入门槛低、经济成本高等,很多人也愿意将数字生态工作作为一个终身职业,在整个的年轻人就业面临较大挑战的背景下,未来数字经济可能是解决青年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