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用户和研发的双向奔赴。
近两年,干衣机成为中国家电市场的明星产品,其中10万用户家庭有一个共同的选择——卡萨帝中子洗干集成机。这款产品将洗衣机和干衣机的功能整合到一台机器上,拥有“养护空气洗”等诸多科技加持,可在用户反馈的“最喜欢哪一点”榜单上,排第一的却是它的1.5米高度——“抬手不过肩,操作刚刚好”。
在洗干集成机面世前,市场上可选的洗烘套装的叠放高度是1.7米。这个高度使得许多用户触摸屏幕时需要仰视,有的用户需要踩着板凳操作机器。
历时792天,投入上百套专机、模具,整机降低20厘米,洗衣筒与干衣筒之间的空间压缩50%,且洗衣、干衣容量不减、效率不减——海尔研发人员完成了这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推出行业首个1.5米“黄金高度”的洗干集成机。
“对于中国市场,干衣机是一个新事物。我们希望中国消费者的第一台干衣机就是完美的。”海尔干衣机首席研发工程师邴进东说。
2023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上,参展者体验卡萨帝中子F2洗干集成机。
必须要降的“20厘米”
近两年,干衣机凭借健康洗护、精致护理、不受天气影响等优势,成为中国市场消费升级的一大亮点。
来自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2022年,干衣机线上市场零售额为23.6亿元,同比增长26.52%,线下市场零售额为27.77亿元,同比增长3.07%。
为了满足消费者对洗涤、烘干的多重需求,市场主流产品有两种:一种是洗烘一体机,一个筒实现洗衣和烘干两个目标;一种是洗烘套装,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烘干机并排或叠放。相比之下,前者由于筒内结构所限,烘干为洗净“让路”,导致烘干耗时长、效率低、效果不佳,后者能发挥洗净、烘干的最大功效,成为多数用户的选择。
尽管有比较优势,满足消费者的大部分诉求,但洗烘套装仍然“不够好”,一个原因是洗和烘两个功能单独实现,用户需要在两台机器上进行两遍程序设定,还需要为烘干机另接排水管或冷凝水盒,另一个“槽点”是洗烘套装叠放虽然省占地空间,但普遍超过1.7米的叠放高度对许多消费者而言,着实不方便。
符合人体工学,实现“舒适的平视”——海尔洗衣机研发工程师衣少磊和同事,接下了这个任务。
这是一个“既要”“又要”的任务——整机高度降低20厘米,容量要大、性能要佳。
“对研发提出了严峻考验。”海尔智家副总裁、海尔洗涤产业总经理舒海坦言。要保证容量,洗干两个筒的筒径不能压缩,要保证衣物轻松取放,下筒离地高度也不能降,那么能够压缩的空间只有两筒之间,即从原来的40厘米压缩到20厘米,压缩50%。
而洗衣筒与干衣筒之间的部位,塞满了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风机、洗涤剂投放总成等,结构极为复杂。高度降低50%,意味着可以用的空间少了50%,这些部件怎么办?
“非常难。”对这个任务,衣少磊评价道,“我们要把传统结构全部推倒,重新设计产品。”
简单的话语背后,是研发团队792天的奋战,是上百套专机和模具的投入,是一次次推倒重来的模型计算。最终,20厘米降了下来,用户体验升了上去。
“螺蛳壳里做道场”
极限空间极致利用,从哪儿开始呢?压力给到了衣少磊和他的同事。
他们首先瞄准了洗衣筒与干衣筒之间的方形底座。经过创意碰撞,研发人员确定了鞍形底座的设计方案,以最大程度节省空间。但问题随之而来,方形变鞍形,强度如何保障?“这是一个包括设计、工艺、组装的综合难题,我们做了复杂的建模。”衣少磊介绍,团队经历了一个“设计、解析、修改”不断反复的过程,尤其是在材料上做了超强处理,“为了保证鞍形底座的强度,我们一体设计、做算法,通过局部辅以增强筋的创新设计,创新出一套既轻便又可靠的干衣机底座。”
第二个被盯上的,是干衣筒顶部的冷凝水盒,这个水盒用于收集烘干时产生的潮湿热空气变成的冷凝水。研发团队的解决之道是“集成水路”,即洗衣筒、干衣筒共用一套进排水管路,使冷凝水通过排水管排出,水盒也就“消失”了。
在洗衣筒的顶部,也有一个不“和谐”的存在——配重块。为了补偿偏心造成的震动,洗衣机顶部一般都设置配重块“以静制动”,由此占据了较大的空间。但为了“降20厘米”的目标,研发团队以“取消配重块”为前提,应用“动静自平衡悬挂系统”,同时采用AI智能平衡自动校正技术,实现了洗衣筒工作的平稳、安定。
为了节省空间,衣少磊和同事瞄准每一个可以“下手”的部件做着尝试:以微通道热交换取代传统方形热交换器,采用自动清洗滤网技术,取消了手动清洗盒……海尔构建的开放创新生态体系,成为衣少磊团队的后盾。“在尝试微通道热交换的过程中,我们既得到了海尔冰箱、空调研发团队的大力支持,还携手来自意大利的设计公司共创,最终达到了预期效果。”衣少磊说。
卡萨帝洗干集成机“舒适平视”。
792天的研发努力,终使海尔洗干集成机达成了1.5米的“黄金高度”。“降低20厘米,我们收获了12项国家发明专利。”回忆研发过程,衣少磊颇有如释重负之感,“对海尔研发人员来说,带给用户最好的体验,是对我们挑战极限、不懈努力的最好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