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数字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到,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一种趋势,是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施耐德电气副总裁、数字化服务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张磊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互联网到“互联网+”,再到以实体经济为主导的数实融合,主动拥抱数字技术带来的生产力与效率的提升,已成为企业面向未来发展的新方向。而人工智能(AI)作为挖掘数字价值的重要技术,正为产业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以技术融合助力产业升级
近年来,随着全球技术变革加速、气候危机加剧、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增多,制造业面临着多重挑战。以建筑行业为例,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数据显示,中国建筑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0.6%,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碳排放总量与比例将面临进一步提高。
“数字化技术是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跃升的驱动力量,如何利用AI等先进数字化技术助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与可持续发展是施耐德电气一直在探索的方向。”张磊说,今年3月启动的首届施耐德电气“AI大施杯”算法大赛正是基于此背景诞生的。“我们想通过激励更多的AI从业者和爱好者挖掘产业低碳、高效发展的潜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楼宇、基础设施、工业和能源等实体场景中的应用。”
施耐德电气中国区供应链绩效及数字化副总裁顾俊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可以提升建筑的施工效率。例如,建筑机器人可以根据预先设置的程序和规则,精确地执行砌砖、涂刷等施工任务,提高施工速度和质量。同时,通过结合传感器和AI算法,可以对建筑材料和结构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区分会理事长王清勤认为,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AI算法的应用场景也将更广泛,尤其是在建筑和城市建设中的推广与应用,将使建筑更绿色、城市环境更低碳、人们的生活更健康美好。
以生态协作赋能实体经济
在高质量发展和减碳之路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形成共鸣。随着可持续发展由“可选题”变为“必选题”,企业面临的新挑战就是如何将“双碳”目标变成企业的可持续性实践。这既需要数字技术赋能,亦离不开广泛的生态协作。
作为国内电动汽车充电桩龙头企业,星星充电随着业务扩张,其供应链也不断发展,亟须加快企业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同时,其也面临着来自不同国家与下游客户的减碳要求。
“数字化技术与应用场景的融合也是企业减碳的切入点和加速器。”张磊介绍,在施耐德电气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下,星星充电大幅提升了供应链效率与韧性,其供应链的需求预测准确度提高了20%,交直流生产周期缩短约30%,每年可减少674吨的碳减排。此外,在施耐德电气供应链中国区,过去一年,AI解决方案为所有合作的中国工厂节约400万元的直接成本。
AI技术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应用导向、场景驱动、技术支撑的发展生态。但业内的普遍共识是,数据量急剧增长、AI模型参数量级倍增、融合创新应用不断延伸,这对合理调配算力、高效利用计算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
张磊坦言,例如在建筑领域的低碳发展层面,数字化和智能化应用已经相对成熟,而AI在技术层面还有一些难关需要攻克,如AI模型的冷启动和AI技术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结合等。
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黄铁军表示,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核心驱动力,为了发展好、建设好这一全新的技术,建设开放的生态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