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全国生态日 海信网络科技交出绿色低碳成绩单
  • cici
  • 2023年08月18日 14:25
  • 0

首个全国生态日,持续深耕智慧城市、智慧交通领域的海信网络科技公司以领先科技和技术实力为依托,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低碳成绩单。

城市交通:推动交通低碳转型跑出“加速度”

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交通碳排放超过84亿吨,约占全球总碳排放的23%。去年中国碳排放总量约为121亿吨,其中交通运输领域约占10.4%,交通“低碳减排”势在必行。而交通碳排放量与道路拥堵息息相关,拥堵导致车辆频繁的怠速、加速和减速,消耗了更多机动车燃料,行驶时间延长、碳排放增加。研究表明,交通轻度拥堵状态下高峰小时碳排放是畅通状态下的4.51倍。

准确识别城市交通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缓堵策略,保障运行效果的长期保持,是解决交通常态化拥堵的核心诉求。对此,海信打造行业首个信号智能调优平台,基于大数据自动分析交通规律及问题成因,自动推荐绿波干线等控制策略,并结合6大类40种精细化信号控制,实现城市道路交通常态运行下的信号闭环智能优化,系统自动评价控制效果,以全城自动巡检代替人工逐个巡检,达到全域协同、缓堵提效、长效保持的效果。

[MD:Title]

以西安为例。西安交警在十四运后,对文景路、明光路、太华南路、欧亚大道、浐灞大道等15条绿波带路段进行测试和统计发现,按照每车市区油耗8L/100公里算,15条路段每天因绿波带设置,可节省燃油76.09吨。目前,西安有700处路口实现自适应信号配时,205条路段实现绿波通行,7处区域控制,实现高峰时段缓进快出。因智能信号控制产生的经济节约和降低的碳排放量,不容小视。

公共出行:西宁60条主要线路年节约成本超6000万

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众日常出行的基本交通方式。与小汽车相比,城市公共交通具有容量大、能耗低、污染小等多种优势,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能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据测算,运送相同数量的乘客,公共交通与小汽车相比,可节约能耗80%以上,节约道路资源90%左右,污染物排放减少80%。

但总体看,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普遍存在服务能力不足、发展方式粗放、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市民乘坐意愿相对较低,产生了大量载客量严重不足的低效里程甚至空驶里程。数据显示,我国大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平均约2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MD:Title]

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海信助力优化以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定制公交为补充的多模式、一体化公共交通线网,保障线网可达性与便捷性。同时,基于大数据进行客流分析,实现公交行车计划优化及廊道优化,行车计划优化可根据客流出行规律、运营历史数据、车辆荷载人数、发车间隔等要素,采用最小资源的优化模型,自动生成行车计划,运力投放更符合客流需求,减少载客量低的低效里程。通过优化驾驶员班型、压缩不合理站停时长等方式减少人车投入,降低运营成本。西宁60条主要线路优化后,日均减低效里程2.2万km,年节约成本6000万以上。

绿色城轨:一条标准线年节省运营成本近2000万

地铁已经成为出行的重要选择。预计2023年城轨行业新开通运营里程将达911.65公里,新开工里程将达940.10公里。各地线网规模持续扩大,运营成本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在运营成本中,人工和能耗占比达到70%以上,尤其人力成本占比更近一半。

打造绿色城轨、助力节能减排,针对城轨建设存在的运营安全压力大、运营效率低、人力成本高等问题,海信通过实现安全防控主动化、车站运营场景化、乘客服务便捷化和业务管控一体化,为车站运营管理和乘客服务赋能,构建智慧车站。

[MD:Title]

围绕正常运营场景和各类应急场景梳理了4大类、66个核心场景,完整覆盖运营业务,将人工处置流程变成智能的场景化处置,运营效率提升30%,助力车站控岗提效,降低人力成本,预计20站标准线的智慧车站每年可节省运营成本近2000万。

智慧建筑:综合节能率30%以上

据《2022年中国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系列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45.5%。作为碳排放主要来源之一的建筑行业,推进绿色转型迫在眉睫。对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2030年前,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城乡建设方式全面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双碳”背景下,智慧建筑作为建筑绿色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提速。对此,海信智慧建筑研发了智慧园区综合管控平台,与日立、东南大学合作研发的基于负荷预测的节能控制技术,可实现暖通空调系统冷水机组、水泵、水塔、末端空调和风机的优化联调,综合节能率可达30%以上,按4万平米的建筑核算,一年可节约用电100多万。

海信将积极践行绿色低碳、锚定“双碳”目标,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持续助力、贡献力量!

 

文章纠错

  • 好文点赞
  • 水文反对

此文章为快科技原创文章,快科技网站保留文章图片及文字内容版权,如需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快科技

观点发布 网站评论、账号管理说明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相关报道

最热文章排行查看排行详情

邮件订阅

评论0 | 点赞0| 分享0 |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