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出现了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高峰,很多地区的儿科门诊都已经人满为患,多地的疾控部门也发出了警告,需警惕肺炎支原体的传播风险。
对于此次的肺炎支原体高峰,北京市疾控中心也发布了提醒:本市正处于肺炎支原体感染高发时段。同时也提醒市民,青霉素和头孢对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完全无效,切忌自行盲目用药。
为啥这些药对支原体没有用?
很多朋友可能会奇怪,在日常生活中对抗细菌感染最常用的青霉素类药物,头孢类药物,怎么对付不了一个小小的支原体呢?
其中的道理其实并不复杂,从微生物学分类来说,支原体既不属于细菌,也不属于病毒,它是一种具有细菌内在结构,但却没有细胞壁的特殊微生物。
如果形象一点形容,支原体就像一个没穿衣服的“细菌”。
青霉素、头孢等抗生素类药物,其抗菌作用是通过药物对细菌的细胞壁进行破坏而导致细菌凋亡的,而支原体压根没有细胞壁结构,因此青霉素、头孢等药物就无法发挥它们的作用,当然也就完全无效啦。
那用什么药才能更有效的对抗肺炎支原体感染呢?
这时候另一种类抗生素就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它就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包括我们熟悉的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此类抗生素的抗菌机理是通过阻断肽酰转移酶的活性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因此,对于没有细胞壁的支原体来说,同样能够起到有效抑制的作用。
如果明确有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人,应用抗生素方面,可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行治疗。
除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以外,四环素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同样也能够有效的对抗支原体感染。四环素类抗生素包括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氟喹诺酮类药物包括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由于 5 岁到 15 岁的儿童及青少年群体更易感染肺炎支原体,而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四环素类药物可能带来牙齿染黄的用药安全风险,而氟喹诺酮类药物则可能会影响 18 岁以下人群的软骨发育,因此对于感染支原体肺炎的儿童或青少年。
只有在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无效(耐药支原体感染),又确需进行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四环素类药物或喹诺酮类药物,并充分评估用药获益和潜在风险的对比,尽量选择对身体影响可能更小的药物来进行抗支原体治疗,这都需要由医生来判断。
这里要提醒大家,前面说的这些内容,只是在跟大家解释药物抵抗支原体的原理以及潜在的风险,出现疑似症状可不要自作主张,应当及时就诊,由大夫开具处方,并按处方服药,以免出现意外。
通过上述介绍,很多朋友应该能够明白我们的疾控部门为何会提醒大家切忌自行盲目用药了吧。
实际上对于抗生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的用药误区,接着此次的肺炎支原体的问题,继续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抗生素用药中,应该避开的那些“坑”。
1、坚持服用抗生素能“防病”
曾经见过最离谱的例子,是一位老年朋友,他有亲友在药厂工作,可以拿到免费的抗生素胶囊,这位老人家就一直坚持吃,认为可以预防疾病不感冒,这样的做法是非常糟糕的。
抗生素类药物都是具有明确对抗各类病原体感染作用的处方药物,其应用范围也有明确的界定和适应症。
长期坚持吃抗生素预防疾病的方式,非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可能把身体培养成了一个耐药菌的“繁殖基地”,一旦出现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反而可能会面临无药可医的境地,风险很大!
2、啥病都用抗生素“消炎”
还有一些朋友,感冒了吃抗生素,嗓子疼吃抗生素,新冠感染吃抗生素,流感了也吃抗生素……认为不管什么身体不适,只要吃上抗生素就能“消炎”,就能治病,这种做法当然和前述的例子一样,同样也是不可取的。
抗生素的种类有很多,每种抗生素的抗菌谱也有差异,在对抗细菌感染或其他类细菌病原体(如支原体)感染方面,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确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改善作用,但有些疾病属于病毒感染,或者压根就不是感染性的疾病问题。
这种情况下,吃抗生素消炎,就是完全无效的用药方式,反而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肠道菌群健康和免疫细胞正常工作,为身体健康带来更多的不良影响。
3、抗生素注射给药“好得快”
目前还有一种常见的用药误区,就是认为在使用抗生素方面,注射比口服能够“好得快”。
直接注射给药,药物减少了口服药的吸收代谢和首过效应,其起效速度确实是更迅速直接的,但对于很多感染性问题来说,注射给药并不比口服给药能够缩短病程。
只有在一些较为紧急的情况下或患者无法口服给药的情况下,才应该考虑注射给药进行抗菌治疗。
到底应该选注射还是口服药物,不应该基于患者或其家属觉得“好得快”为原则,而是应该基于病情程度以及口服药物的可行性来进行判断确定。
静脉输液是一种有创的给药方式,其用药风险远高于口服药物,因此,对于抗生素的应用,我们还是应该坚持能口服不注射的用药基本原则。
4、抗生素“劲太大”吃吃停停
还有些朋友会走另一个极端,就是认为抗生素副作用太大,不能吃太多,而在需用药的时候,反而畏畏缩缩,服药过程中吃吃停停,吃上有效果了,就赶紧停用,等病情出现反复,又赶紧继续再吃,这样错误做法同样也要及时纠正。
在明确病情,确需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的情况下,应该遵循足量、足疗程用药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服药的剂量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剂量。
例如儿童结合体重选择合理剂量,成年结合感染的严重程度选择合理剂量,除了要用足剂量,还应该结合药物的用药疗程,用足天数,如果药物一个疗程是 7 天,吃上 3 天因为感觉“好了”就停了,反而可能会带来病情的反复,加重病情的进展。
同时,这种错误的用药方式,也会带来感染菌逐渐耐药的风险,如果细菌出现耐药性,原来服用的抗生素失效,就需要寻求新的药物来抑制耐药菌,其治疗难度和治疗周期反而会大大延长。
总而言之,抗生素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抗生素的问世和合理应用,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大提升了人口的平均寿命,减少了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合理使用抗生素目前仍然是对抗各类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但因为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应用,也使得很多多重耐药的细菌出现,对于某些感染耐药菌的病例带来了新的挑战。
希望大家都能够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用药,让抗生素成为为身体健康保健护航的卫士,而不是让身体健康翻车的助推器。